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还是从自然地理上考量,中国与美国都是差异极大的国家,同时又是幅员辽阔饱受自然灾害的国家。环境新闻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诞生。鉴于两国在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现实差异,以及新闻理念和操作手法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环境报道的不同风貌。环境新闻作为一门新兴的新闻类别,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以及风险性都要求其新闻报道操作上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国媒体对于环境新闻的报道,尤其是以同一事件为对象的报道,更能体现出新闻话语的不同。通过比较探讨如何发挥好媒介在环境方面的预警功能,反映在新闻文本上有怎样的要求,以及媒介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动因和策略,反观我国媒体的环境报道的不足和缺陷,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通过数据比较、样本分析对具体的中西方媒体对相同环境事件报道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西方环境新闻概念的异同、新闻操作方法的特性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新闻理念差别。自中国政府从1980年代初将环境保护列入国策后,《人民日报》加强了环境报道的力度,无论从报道数量上、主题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人民日报》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这种国家-媒体-受众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人民日报》的环境报道显示出策划性、指导性、鼓动性、说教性、政策性的色彩。《人民日报》宏大而丰富多彩的环境报道是在中国环境保护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处于资本主义商业大潮中的《纽约时报》,在报道风格上更多地受市场化的影响。美国环境新闻起源早,发展至今相对成熟,《纽约时报》更加关注环境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批判性的语言直击政府。在报道语言上,它采用了一种娓娓而谈、讨论式的风格。比起《人民日报》环境报道的策划性、目标性、组织性和轰动效应,《纽约时报》的报道更加口语化、生活化。尽管《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环境报道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它们却显示出一个共同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在21世纪,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保护环境是全球的共同主题;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媒体都在为拯救地球、呼唤绿色而做着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