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战略的信号机制——以美国预阻和分化中苏同盟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体互动存在着不确定性。如何准确投射形象和传递意图进而影响对方的认知与选择是国家行为体互动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楔子战略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同时也是信号传递的过程。本文研究的是楔子战略的可信信号问题。在楔子战略中,可信信号应该具备两个特征,即清晰性和昂贵性。当威胁和机遇较容易识别时,精英认知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当威胁和机遇不容易识别时,精英认知更容易出现分歧。精英认知一致性是释放清晰信号的基础。精英认知一致,释放的信号才能清晰连贯。与此同时,沉没成本和观众成本对精英形成了一定对束缚。高昂的沉没成本和观众成本使得释放虚张声势的可能性降低。主动追加沉没成本和制造观众成本可以使得信号更加可信。清晰性和昂贵性共同标志着一个信号的可信度。在非欺骗意图情境下,信号越清晰可信,则信息耗散越少,合意性越强,即能更加准确传递楔子战略中分化者意图,按照分化者意图对目标国施加影响,从而降低信息耗散产生的信号干扰,以及减少由信号干扰造成的非意图性后果。本文选取冷战时期美国预阻和分化中苏同盟两个案例对楔子理论的可信信号进行了验证。本案例中对于威胁和机遇的精英认知较为分裂,国务院与国防部常常意见向左。国务院的对华政策更偏好选择调适性楔子。国防部则更多从军事安全角度考虑对华政策,不能完全认同国务院的战略手段,国务院不得不时常作出一些妥协。美国这使得此时期的对华政策信号传递不够清晰。另外,美国没有通过中国的诚意测试,没有作出实质性的对中国的让步。显然美国在信号成本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与对共产党中国的信号成本投入不足相对比的是,美国前期为支持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事实上造成了大量的沉没成本。此外美国国内的院外援华集团势力非常强大,对杜鲁门政府采取灵活的对华政策也造成了一定的束缚。这些矛盾的政策信号导致中国觉得美国发出的楔子战略信号的可信度并不高。中共与美国交往的历史经验也支持了这一点,因此美国预阻中苏联盟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由于朝鲜战争后中国与苏联的联盟更加牢固,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威胁更加清晰可见,短期内分化中苏同盟的努力也成为泡影。美国的精英普遍转变了对中国楔子战略的看法,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成为美国精英的共识。美国对华政策的模糊性逐渐消失。此外,美国国内的反共浪潮高涨,院外援华集团和“百万人委员会”等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的群体十分活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对中国楔子战略中灵活性的一面。因此美国向中国释放出了清晰明确的对抗性楔子战略的信号。在台湾问题上,美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和军事调动协防金门、马祖,以及将台湾问题纳入国内政治议题,使美国发出的对抗信号成本高昂,增加了其可信度。中国与美国自朝鲜战争以来打交道的历史经验支持了这一点。1958年台海危机暴露出了中苏同盟的分歧,这一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可信信号传递使得对抗性楔子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其他文献
如何处理固体废弃物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制造还是商业活动,只要存在人类活动,就会产生废弃物。许多研究认为固体废物的产生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人口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大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城市,特别是雅温得和杜阿拉,其失控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
信息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信息传播成为了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随着人类的发展,信息的创造、储存和传输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的人类社会处于一个数字世界中,被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就所包围,很难想象不能持续接受信息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指控滥用信息、非法收集私人数据并且利用信息来影响受众对候选人的态度,进而影响国家的国内
学位
本论文以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上支点”战略(Global Maritime Fulcrum,GMF)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对接为案例,分析国内因素对印尼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影响。论文着重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决策过程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文认为印度尼西亚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基于“社会中心”的原则,国内利益集团在印度尼
学位
中东地区具有地缘战略重要性,其海洋走廊和巨大的能源资源,使其成为世界上至关重要的重要战略区域。长期以来,它已被国际冲突所克服,并且是国际大国争夺占领该领域以试图控制其地缘战略位置和自然资源的领域。后来,中东地区陷入新一轮的深刻危机,大国和地区大国都在争夺主导权和强权。美国对伊拉克的征服和2011年的起义加剧了竞争,使该地区进入了国家影响范围重新安排的状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IRI)和沙特阿拉伯王国
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毁灭性的后果迫使国际社会做出让步,接受某种意义上“国际联盟”下的全球治理,以企盼和平、避免战火。相同的场景在二战结束后重演,这一次各国同意给予世界组织以更多的职权,同时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均为二战战胜国)在该体系中扮演更具有优势的领导人角色。  虽然这个体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目的上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该体系的不足以及常任理事国所
学位
长期以来,学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集中在演进路径和具体机制的研究上。演进路径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上,以及具体的诸如“共区原则”、“资金与技术”或者“气候融资”等问题上;气候治理机制的研究则试图从之前的京都机制中寻找机制设置的缺陷,进而对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但这些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诸如“公地悲剧问题”的研究,限制了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思维。因为这些研究成果都无法解释
经济制裁作为一种古老的外交手段被频繁地运用于防止核扩散领域。目前,国际社会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看似遵循相同路径,但是就阶段性结果而言,却是大相径庭。能否建立一个普遍适用性的分析框架来评估国际社会对核扩散制裁的成效?本文从国家核武器开发行为入手,认为国家开发核武器的能力和意愿是中间变量,因为国家的核武行为由国家核武器开发能力和意愿构成,如果经济制裁能有效抑制国家核武器开发的意愿或国家核扩散能力,便能有
学位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的普通民众大规模占领了基辅的独立广场(Maidan Nezalezhnosti),抗议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因为他拒绝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这引发了民众骚乱和示威浪潮。就在协议遭到拒绝之时,恰逢乌克兰政府决定接受俄罗斯的贷款,从而疏远欧盟。加之乌克兰内部腐败猖獗,政府未能处理好地缘政治平衡,滥用自由和人权,以及生活水平下降等因素,这场针对亚努科维奇政权反欧盟立场的抗
学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拉克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挑战,近期这一状况又有了明显的恶化。尽管造成这种水资源挑战的部分原因是自然原因,例如气候变化、人口激增,但主要还是归咎于上游国家的水政策,因为伊拉克75%左右的水资源来自其境外的跨界水,其中,约42条季节性河流或非季节性河流发源于伊朗,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则发源于土耳其,流经伊拉克。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土耳其和伊朗相对伊拉克而言有更多的特权,尤其
自从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瞄准东亚国家以来,学界已有诸多关于美国参与缅甸政治进程的研究。一些学者从美国的角度,另一些则从中国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而大多数缅甸民族主义者将缅甸比喻为处于两大强国竞争之间的可怜“羊羔”。这些是笔者追溯“美国在缅甸民主转型中作用”的重要起因,尤其笔者经历过军政府、准文官政府和昂山素季政府的统治,并曾对美国参与缅甸民主转型持积极态度。  在过去几年间,从总体上看,缅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