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超日债”于2014年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公募债券市场上的首例违约案例,此后债券违约事件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底,我国信用债市场共发生156起债券违约事件。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但投资者往往难以提前察觉,评级公司也通常滞后作出反应,是否公开报表数据难以完整刻画企业真实状况?若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发债主体中,真实盈余管理又会对债券违约概率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为此,本文尝试探究真实盈余管理与债券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并从主体规模、资产负债率、主体性质等多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检验。
本文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相关动机、操纵手段以及盈余管理与债务契约相关关系方面对经典文献进行回顾。其次,本文介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类主要信用债的发行条件,并结合文献回顾提出4个研究假设。随后,本文对发债主体违约概率以及三个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进行计量,并选取部分控制变量,构建基于38186个样本的总体回归模型。接下来,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总体回归以及进一步分类回归,对研究假设予以证实。最后,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首先,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在内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可能导致债券违约,相关稳健性检验可证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其次,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债券违约概率明显下降,且相较于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的正向相关性将减弱。再者,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企业的债券违约概率显著提升,总体而言相较于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真实盈余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的正向相关性将增强。最后,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券违约概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且国有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的正向相关性较弱。
本文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相关动机、操纵手段以及盈余管理与债务契约相关关系方面对经典文献进行回顾。其次,本文介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类主要信用债的发行条件,并结合文献回顾提出4个研究假设。随后,本文对发债主体违约概率以及三个真实盈余管理指标进行计量,并选取部分控制变量,构建基于38186个样本的总体回归模型。接下来,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总体回归以及进一步分类回归,对研究假设予以证实。最后,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首先,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在内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可能导致债券违约,相关稳健性检验可证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其次,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债券违约概率明显下降,且相较于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的正向相关性将减弱。再者,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企业的债券违约概率显著提升,总体而言相较于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真实盈余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的正向相关性将增强。最后,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券违约概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且国有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券违约概率的正向相关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