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同步推量加速调强放疗(simultaneous modulated accelerated radiotherapy,SMART)联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后食管良性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8月至2018年1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MART联合化疗的65例患者,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CT影像上未见明显食管肿块及无明显淋巴结肿大压迫食管,随访≥6月肿瘤区无复发。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测量肿瘤纵轴长度、食管壁厚度及周在性,在放疗计划系统测量肿瘤体积、66Gy等剂量照射体积及54Gy等剂量照射体积,在治疗前至治疗后所有食管吞钡造影图像上测量食管狭窄率,记录随访时患者的进食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及线性回归模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
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是62个月(17-82个月)。全组患者治疗前至治疗后狭窄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前至治疗后1年食管狭窄率均值由72.0%逐渐降至46.5%,狭窄率均值于治疗后9个月趋于稳定,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观察到狭窄率波动范围较治疗结束时增大。患者治疗结束后3、6、9、12、15、18和21个月7个时间点食管良性狭窄率峰值发生的比例分别是24例(36.9%)、20例(30.8%)、11例(16.9%)、6例(9.2%)、3例(4.6%)、1例(1.5%)和1例(1.5%),患者在食管良性狭窄率峰值时的进食情况为普食35例(53.8%),半流质26例(40%),流质4例(0.62%)。按照RTOG晚期放射损伤评分标准,0-1级分为普食组,≥2级分为非普食组,狭窄率ROC曲线结果示AUC=0.811(95%CI:0.705-0.917,p<0.001),狭窄率最佳截断值为58.2%,将狭窄率>58.2%(31例)定义为良性狭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在性(p=0.002)、肿瘤纵轴长度(p=0.025)及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p<0.001)与放疗后食管良性狭窄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在性和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为食管狭窄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值(odds ratio)分别为3.175(95%CI:1.023-9.857,p=0.046)和1.145(95%CI:1.038-1.263,p<0.001),即完全的食管环周侵犯发生良性狭窄的危险比侵犯食管环周大于1/2而未达全周者增高3.175倍,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每增加1层,发生良性狭窄的危险将增加1.145倍。同时对以上三个因素与狭窄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在性和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与狭窄率存在线性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9.078(95%CI:1.284-16.872,p=0.023)和0.769(95%CI:0.150-1.388,p=0.016)。两组患者在5年OS及LRFS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2和0.062。
结论: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食管狭窄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同时也会发生良性狭窄,其发生率随着周在性和食管壁厚>1.0cm时的CT层数的增加而增加。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8月至2018年1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MART联合化疗的65例患者,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CT影像上未见明显食管肿块及无明显淋巴结肿大压迫食管,随访≥6月肿瘤区无复发。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测量肿瘤纵轴长度、食管壁厚度及周在性,在放疗计划系统测量肿瘤体积、66Gy等剂量照射体积及54Gy等剂量照射体积,在治疗前至治疗后所有食管吞钡造影图像上测量食管狭窄率,记录随访时患者的进食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及线性回归模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
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是62个月(17-82个月)。全组患者治疗前至治疗后狭窄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前至治疗后1年食管狭窄率均值由72.0%逐渐降至46.5%,狭窄率均值于治疗后9个月趋于稳定,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观察到狭窄率波动范围较治疗结束时增大。患者治疗结束后3、6、9、12、15、18和21个月7个时间点食管良性狭窄率峰值发生的比例分别是24例(36.9%)、20例(30.8%)、11例(16.9%)、6例(9.2%)、3例(4.6%)、1例(1.5%)和1例(1.5%),患者在食管良性狭窄率峰值时的进食情况为普食35例(53.8%),半流质26例(40%),流质4例(0.62%)。按照RTOG晚期放射损伤评分标准,0-1级分为普食组,≥2级分为非普食组,狭窄率ROC曲线结果示AUC=0.811(95%CI:0.705-0.917,p<0.001),狭窄率最佳截断值为58.2%,将狭窄率>58.2%(31例)定义为良性狭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在性(p=0.002)、肿瘤纵轴长度(p=0.025)及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p<0.001)与放疗后食管良性狭窄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在性和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为食管狭窄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值(odds ratio)分别为3.175(95%CI:1.023-9.857,p=0.046)和1.145(95%CI:1.038-1.263,p<0.001),即完全的食管环周侵犯发生良性狭窄的危险比侵犯食管环周大于1/2而未达全周者增高3.175倍,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每增加1层,发生良性狭窄的危险将增加1.145倍。同时对以上三个因素与狭窄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在性和患段食管厚度>1cm的CT层数与狭窄率存在线性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9.078(95%CI:1.284-16.872,p=0.023)和0.769(95%CI:0.150-1.388,p=0.016)。两组患者在5年OS及LRFS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2和0.062。
结论: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食管狭窄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同时也会发生良性狭窄,其发生率随着周在性和食管壁厚>1.0cm时的CT层数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