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平台无线网络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h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构建空间信息系统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在激烈的太空技术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亟需一种突破数字化柔性设计,具有快速组装、测试、替换等关键技术的小卫星开发平台技术。为了适应我国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小卫星开发平台新技术——无线卫星开发平台技术。该技术采用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取代传统的有线总线设计,支持设备即插即用,确保卫星的快速组装、快速测试、快速替换。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根据对传统卫星开发平台有线总线结构缺陷的分析,提出了无线卫星开发平台的概念:无线卫星开发平台是一种分系统、部件或单元之间采用无线技术进行数据信息交换的卫星,除各单机部件的供电电缆之外,卫星系统没有其它电缆连接,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新体制卫星。并分析了无线卫星开发平台的优势。  在完成对星内无线通信信道的分析后,得出星内无线信息传输主要有多径效应影响,并根据 OSI网络模型,提出一种采用了经典 OSI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三层进行开发的无线卫星平台专用网络协议 PNPWAN(Plug-and-Play Wireless Area Network)。协议工作在ISM波段,采用GFSK的调制解调方式,数据传输速率为2Mbps。介质访问机制采用频分方式,网络拓扑结构类似星型结构,协议本身还配备差错控制机制、即插即用机制、自主退出网络机制及故障处理机制。  设计了基于 C8051F040+nRF24L01的通信模块。通过实现硬件节点的设计与软件程序的编写,使星内无线网络中各节点间按PNPWAN协议通信。并设计了基于ARM嵌入式Linux的数据监测终端。  构建了一个小型无线网络系统,并根据PNPWAN协议的实际工作情况,分别从节点加电后即插即用地加入网络阶段,正常通信阶段和自主退出网络阶段对协议进行验证,最后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证明了星内无线网络通信协议PNPWAN及无线卫星开发平台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相对于单输入单输出(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的无线通信系统,多用户的多输入多输出(MU-MIMO,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系统扩展了空间自由度,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宽带接入网的速率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接入网具有建设技术复杂、实施难度大、投资费用高等特点,导致其技术更新缓慢,制约着整个通信网络
高频地波雷达因具有覆盖范围远、全天候、实时性好、较强的反隐身能力等特点,在海洋环境监测以及军事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由于天线的非理想性而受到垂直方
RFID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波耦合或反射原理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与计算机通信技术进一步结合可以形成一个连通物流及信息流的物联网。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能给全球经济
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前IT行业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嵌入式系统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产品的普及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手机、MP3、PDA等智能信息类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在其所
能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已将愈加严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风能为一种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现今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风力发电已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但风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会导致风功率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电能的质量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对电网调度、运行和控制带来严重的影响。准确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可以
自然三维电视(3DTV)可以让观看者从多个角度感受到其立体效果,所以电视接收端必须提供多路视频来实现多个角度的立体感知。目前的电视带宽还不能满足同时传输多路视频,因此只
电视数字化是一个全球的趋势,是继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后的又一次革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在计算机上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
基于数字接口设备的人机交互系统通过与软件系统的配合来代替键盘和鼠标,并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人们更加习惯仅仅通过手势就能让计算机理解各种意图。随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技术以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既可以提供分集增益提高链路可靠性,又可以提供复用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