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对不同分子量的缓释膜中氟离子在不同时间段内释放量进行检测,总结氟离子的释放特点和规律,同时对早期龋模型进行体外再矿化实验,通过观察表面形态变化和显微硬度值的改变,分析不同分子量缓释膜的再矿化能力。方法:实验一:将3种不同分子量(5万,10万,16万)的缓释氟离子聚碳酸丙烯酯膜分为3组,制备浸渍液后,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量30分钟内、60分钟内、24小时内及168小时(7天)内的氟离子释放量,并累计氟离子的释放量。实验二:将离体牙制备成早期釉质龋模型并随机分成5组,3组实验组为不同分子量的缓释膜,空白对照组为人工唾液,阳性对照组为再矿化液。在脱矿前、脱矿后和再矿化后测量显微硬度值。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测量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并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实验三;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5组模型脱矿前、脱矿后和再矿化后表面形态变化。结果:实验一:分子量为5万、10万、16万的缓释膜在30分钟内的氟释放量分别为52.50μg/ml、82.60μg/ml、686.97μg/ml,分子量为16万的缓释膜氟离子释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0分钟内氟释放量分别为6.40μg/ml、17.58μg/ml、46.23μg/ml;24小时内氟释放量分别为63.01μg/ml、92.36μg/ml、154.57μg/ml;7天内缓释膜氟离子量分别为244.61μg/ml、326.27μg/ml、47.69μg/ml。60分钟内、24小时内,7天内氟释放速率减慢。7天时分子量为5万、10万、16万缓释膜累计释放氟离子分别为366.52μg/ml、518.81μg/ml、935.46μg/ml,缓释膜分子量越大氟释放总量越大。实验二:显微硬度的测量结果显示脱矿前SMH值在320~340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脱矿实验后,各组SMH值均较脱矿前减少,范围在230~250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矿化实验后,各组的SMH值均较脱矿后有所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子量为5万、10万、16万的3组缓释膜对早期龋模型表面釉质SMH值的恢复百分比分别是50.29%、79.64%,84.83%。空白对照组唾液恢复百分比是26.58%,阳性对照组再矿化液恢复52.81%。5万分子量缓释膜再矿化后SMH值与再矿化液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三: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脱矿前正常釉质表面光滑平整,脱矿后釉质表面呈弹坑状,再矿化后可见脱矿的釉质表面有矿物质的沉积,分子量大的缓释膜矿物质沉积量较多。结论:测量3种不同分子量缓释膜氟离子释放量,结果显示氟离子释放的规律是:分子量越大的缓释膜释放氟离子速率越快,释放总量也最大。3组缓释膜对早期龋模型表面釉质SMH值恢复百分比分别是50.29%、79.64%,84.83%;扫描电镜观察到釉质表面有矿物质的沉积,缓释膜分子量越大,矿物质沉积量越多,这与显微硬度值的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聚碳酸丙烯酯膜作为氟离子的载体具有可行性,它能释放氟离子,且具有再矿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