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冰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大气环流、辐射平衡以及海洋-大气物质交换等过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海冰对研究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资料匮乏的原因,海冰在全球模式中仍是一个不确定的要素。卫星资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海冰资料的时空分辨率,然而仅限于最近几十年。为了探究海冰的历史变化情况,必须寻找海冰代用指标,利用海冰代用指标反演海冰的历史变化。冰芯中的海冰代用指标主要是甲基磺酸(MSA)和海盐气溶胶离子(Na~+)。本文利用取自东南极Lambert冰盆的一支LGB69冰芯,探究冰芯中的MSA和Na~+作为指示毗邻的南印度洋海域海冰变化的可行性,并尝试用冰芯MSA、Na~+序列重建南印度洋长期海冰变化。以主要海盐离子的季节性循环为基础,利用数年层的方法对LGB69冰芯进行定年,长度为102.18m的LGB69冰芯包含293个年层(1708-2001A.D.)。利用冰芯中的火山喷发事件参考层对LGB69冰芯定年经过进行准确性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季节性参数对冰芯进行定年结果与冰芯中保存的历史重大火山记录参考层所处年代相当吻合。通过与全球火山喷发计划(Global Volcanism Program)中的火山记录进行对比,在冰芯跨越的时间范围(1708-2001A.D.)之内,该计划中包含的可能保存在南极冰盖中(火山喷发位于赤道或者南半球地区)的11个重大火山喷发记录(VEI≥5)均在LGB69冰芯中被清晰地辨识出来,并且自火山事件喷发到火山气溶胶沉降到南极冰盖的滞后时间都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冰芯最底部由于一些不明确的季节循环而导致的积累误差<±2年。以精确的定年结果为基础,对LGB69冰芯中所保存的MSA和Na~+浓度资料进行处理,得到MSA(以南半球夏季为中心)和Na~+浓度的年平均时间序列。分别对1973-2000年28年MSA和Na~+年平均时间序列和南半球冬季(8-10月)的海冰最北界资料(以每10°经度为一个扇区)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成分作为南印度洋海冰代用指标的可行性。对比结果表明:MSA序列与70-100°E之间的南印度洋海域海冰范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P<0.05,N=28),而Na~+序列与40-90°E之间的南印度洋海域的海冰范围变化存在较弱的正相关(r=0.26,P<0.2,N=28)。进一步将LGB69冰芯中的MSA和Na~+浓度的年平均序列与海冰持续时间进行对比发现,在LGB69冰芯附近的南印度洋海冰边缘区域,存在着海冰代用指标与海冰持续时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这种相关性与南印度洋海冰范围变化的气候背景(温度、环流条件等)是相联系的。通过与大尺度气象要素场和地面气象站风场资料进行对比发现,LGB69冰芯中的MSA(Na~+)浓度较高的年份,在南印度洋海域都有明显的向南的经向风异常,有利于MSA(Na~+)自海冰融化区域(新形成海冰表面)向南极冰盖输送。LGB69冰芯中的MSA记录与气象要素场的显著相关进一步确认了MSA作为南印度洋海冰代用指标的可信度。冰芯中的Na~+浓度记录与大尺度气象要素场的显著相关表明大气环流输送对于冰芯中Na~+的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海冰范围较广并且大气环流输送较强的时候,冰芯中保存的Na~+浓度才较高。通过结果对比认为:LGB69冰芯中的MSA可以作为南印度洋(70-100°E)海冰范围变化的代用指标,同时,大气环流输送作用对冰芯中的MSA浓度有重要影响;LGB69冰芯中的Na~+浓度并不能作为海冰代用指标,因为冰芯中记录的Na~+浓度更多的要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从过去300年MSA浓度的20年滑动平均的变化趋势来看:18世纪到19世纪50年代(1708-1850年)海冰经历了大幅度减少的变化,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近百年之间,海冰变化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20世纪中期开始,海冰开始有所减少,特别是从1950s之后,海冰明显减少,这与很多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总体来看,近300年来虽然南印度洋海冰经历了减少-增加-稳定-减少的变化过程,但是南印度洋海冰变化一直处于历史变化的范围之内;300年以来,即使是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南印度洋海冰总体并没有发现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之后南印度洋海冰的明显减少,以及1980年之后南印度洋海冰的略微增加,都是在南印度洋海冰历史变化的正常范围之内,即:南印度洋海冰变化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