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电荷土壤活性颗粒表面酸性磷酸酶吸附、解吸及活性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将采集于山东泰山的棕壤胶体分为0.2-2μm含有机质(含有机质大粒径)、0.2-2μm去有机质(去有机质大粒径)、小于0.2μm含有机质(含有机质小粒径)和小于0.2μm去有机质(去有机质小粒径)4种类型,研究了上述4种土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特性及磷酸盐缓冲溶液、Tris-HCl缓冲溶液和NaCl溶液对固定于上述4种土壤胶体上的酸性磷酸酶的解吸特性,探讨了上述4种土壤胶体固定化磷酸酶的活性及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4种土壤胶体的有机质含量在5.9-74.4g·kg-1之间,以含有机质小粒径胶体最高,去有机质大粒径胶体最低。4种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在31.7-116.5m2·g-1之间,小粒径胶体大于大粒径胶体。4种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在41.2-68.9cmol·kg-1之间,小粒径胶体高于大粒径胶体。供试小粒径胶体水云母含量高于大粒径胶体。 2.供试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iur方程,最大吸附量比较:小粒径胶体>大粒径胶体;含有机质胶体>去有机质胶体。土壤胶体中有机质的存在促进了胶体对酶的吸附。 3.土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先升后降,3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温度对大粒径胶体和去有机质胶体吸附磷酸酶的影响更显著。在PH 4.0-5.0时土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量上升,在pH 5.0-9.0时随pH升高而降低。在pH4.0-5.0时的土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吸附量大于pH 5.0-9.0时的吸附量。 4.磷酸盐和NaCl溶液对固定于大粒径胶体表面酸性磷酸酶的解吸率大于小粒径胶体的解吸率、含有机质胶体的解吸率大于去有机质胶体的解吸率。含有机质土壤胶体和大粒径土壤胶体上的磷酸酶更易被解吸。 5.供试胶体-酶复合体的残余活性以含有机质小粒径胶体最高为81.1%,去有机质小粒径胶体的残余活性为57.0%;含有机质大粒径胶体固定化酶的残余活性(67.5%)高于去有机质大粒径胶体(54.2%)。游离磷酸酶和供试土壤胶体-磷酸酶复合体的最适活性温度在35℃左右,当温度上升到65℃时,游离酶的比活性比35℃时下降了96.6%,固定于含有机质大粒径胶体、去有机质大粒径胶体、含有机质
其他文献
钛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元素,目前虽无确切的依据证明钛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大量的实验表明钛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钛肥的应用能够增加
摘 要:中国精神发轫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中国物质水准有了显著的提升,在精神层面则显得相对缓慢。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国富民强,而更深层次的是精神崛起。因此,建构中国精神无疑成为时代课题和时代难题,破解时代难题无疑需要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中国精神; 中国梦; 建构  DOI:10.15938/j.
本文在分析成都平原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的基础上,2002年利用格网抽样和重点抽样相结合的样点布置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共采取土样117个和水样76个,将其化验分析结果在地理信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