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inker于1989年针对英语方位动词的可学得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语学习者对英语方位动词的习得问题也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二语学习者习得英语方位动词展开了研究调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如此,针对英语方位动词的调查研究仍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研究内容方面,Bley-Vroman和Joo(2001)以及Joo(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不能习得同本族语者相似的方位动词知识,而Choi和Lackshman(2002)以及李红(2008)的研究中指出高级学习者能在一定程度上习得同本族语者相似的方位动词知识。此外,关于母语是否会影响学习者英语方位动词的习得一直存在疑问。Joo(2003)认为母语迁移不会对学习者习得英语方位动词产生影响,而李红(2008)发现母语在学习者习得方位构式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关于方位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还比较少见。中国学习者对方位动词的认知与解读,与本族语者有何异同,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其次,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研究多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将高中生纳入研究范围中,因为方位动词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高中英语课本中,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相关英语词汇,所以加入高中生被试更有利于分析方位动词的习得过程。最后,研究方法方面,部分文献采用图片描述为主要的实验方法,而研究对象可能会受图片影响,专注于对图片解释,导致研究难以揭示其方位动词的知识水平。综上所述,英语方位动词的习得研究尚待更细致地探讨。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之上,考察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英语方位动词习得情况,以此为切入点,调查中英习得者英语方位动词习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本研究采用图片——句子匹配任务的实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实验中,实验对象包括24名高中三年级学生,19名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20名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的研究生,以及18名英语本族语者;其中,中国研究对象为实验组,依次为初级组、中级组以及高级组;母语研究对象为控制组。实验后,有效数据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有以下发现:第一,对初级和高级组的研究对象而言,图形动词最难习得;对中级组的研究对象而言,背景类方位动词最难习得;第二,高级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习得同母语者相似的英语方位动词知识。此外,数据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方位动词知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对方位动词的习得程度也就越高;最后,对方位动词的理解,母语能帮助学习者理解方位动词的语义,但是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容易将图形动词当做背景动词使用。本研究借助Goldberg的构式理论以及Pinker的可学得性理论,展现了在英语方位动词习得过程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习得的认识。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方位动词的习得研究,对英语方位动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启发作用。英语老师可以针对英语方位动词以其构式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方位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