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其实质是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调适,它具有工业化、资源配置优化和国民致富的意义。 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乡镇企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城市企业则在下岗分流,解雇农民工等等原因而出现吸纳渠道不畅,这是经济结构转换调整的现象。此时,若中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回流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失去劳动力市场真实的供给状况这一重要参量,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工业化无异于重走二元经济老路。为了避免这个后果,我们必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本文认为分工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不足的重要原因。分工不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及生产结构的单一化。从需求方面来讲,专业化程度低使最终消费品,中间产品需求不足,从供给方面来讲,生产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差异程度不足导致过度竞争,使市场低迷、经济紧缩,难以带动就业。 而分工的充分演进能通过市场容量及经济的不断扩张带动就业。原因在于:选择分工的同时就选择了交换,用杨格的话来说:“一种商品的供给就是对其它商品的需求。”分工既激活了潜在需求,又承认了既有的供给。只要保证分工充分演进,就能保证就业岗位的生成,因而在提倡提升产业结构时更要注重保证在各种即定技术水平下生产结构的多样化,其途径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及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生产结构多样化的意义在于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的产生。所以针对国情,我们应该本着分工原则,重构分工生产体系。 我国城乡通过分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四种模式:不离土不离乡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离乡入城模式。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