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巨大,危害严重。生产实践表明,挖掘与利用抗性基因并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为了改良水稻两系不育系创5S的稻瘟病抗性,前期分别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9位点(Pi9/Pigm/Pi2-1)的75-1-127、谷梅4号和天津野生稻以及携带Pik位点的魔王谷(Pi49)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了包含单一抗性位点的创5S抗病单基因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聚合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了包含两个不同抗性位点的创5S抗病双基因聚合改良系;分别采用室内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鉴定两种方法对双基因聚合改良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考查其株高、穗长、每穗粒数、一次枝梗数、柱头外露率等主要农艺性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基于创5S(C5S)遗传背景的包含Pi9位点(Pi9/Pigm/Pi2-1)的单基因系和Pik(Pi49)位点的单基因系聚合杂交,采用与Pi9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7311、RM7178、RM3330以及与Pi49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224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了聚合Pi9位点和Pi49位点纯合的双基因聚合系。2)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表明,受体亲本创5S的发病级数为7级,单基因系C5S-Pi49、C5S-Pigm和C5S-Pi2-1的发病级数均为3级,C5S-Pi9为0级;在95个双基因聚合系中,除3个发病级数为1级以外,其余92个双基因聚合系发病指数为0级。在室内接种鉴定中,与受体亲本创5S相比,所有单基因系发病级数均不同程度下降,在4个接种菌株上差异达显著水平;除菌株16-572以外,其余菌株接种双基因聚合系的发病级数均比受体显著降低;所有双基因系的发病级数均小于单基因系,除C5S-Pi49/Pigm和C5S-Pigm差异显著外,其他并无显著差异。3)与创5S相比,改良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变化因亲本组合和具体性状而异。如亲本来源为C5S-Pi49/Pi9株系的株高、穗长及每穗粒数均显著增加,而源于C5S-Pi49/Pi2-1株系的株高、穗长及每穗粒数均显著降低,C5S-Pi49/Pigm株系的株高则与创5S无显著变化。同一亲本来源的不同株系之间农艺性状差异相对较小,差异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