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以效率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以个体理性为导向社会存在样态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价值日益多元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原子式”的个体在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深陷于自我和他者、私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双重矛盾之中。在此基础之上,由于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提升,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组织之间基于社会分配而生成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平与正义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起点。另一方面,在逻辑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公共性在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内涵和特性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同时由于社会制度构建过程中对于伦理价值目标的忽视所导致的社会公共价值的缺失以及个体自我认知和需求的异化。因此,亟需构建一种与市场经济体系相符合的社会道德体系,即通过公共善与公共价值目标的构建实现伦理的制度化与制度的伦理化的有机结合。因此,为了能够在社会中构建这样一种伦理道德体系,则需要通过对于公共性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历时性梳理,通过分析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境况中的变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对于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社会分配问题的解决起到理论基础和预测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西方公共性的生成和变迁的过程,本文将公共性理解为一种反映不同社会结构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公与公共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基于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梳理,并结合西方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于公共主体与客体、公域与私域等构成公共性的实体性概念的分析;同时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探寻公共善、公共价值等规范性价值概念的梳理。通过对于公共性的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形态的双重维度分析,从而实现对于公共性理解的抽象维度和现实维度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为公共性变迁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探寻做了理论基础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