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常见,约占75%至85%,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全世界肿瘤发病率男性的第五位,女性的第七位,死亡率为第三位。约52%肝癌病例与HBV感染相关。HBV慢性感染患者可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血清高HBV DNA水平,特别是在104~105拷贝/毫升(copies/ml)以上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癌内浸润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高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预后差相关。癌内中性粒细胞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负相关。不同的炎症背景下,免疫微环境状态可能不同。目前仍缺乏将HBV与肝癌免疫微环境相结合研究的文献报道。只有将HBV病毒因素与肝癌,肿瘤与局部微环境,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才能更全面理解与发现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与特点。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主要的组成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代谢、产生细胞因子及抗肿瘤免疫功能。CD68是单核/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人体成熟T细胞按表型不同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3+T细胞为总T细胞。CD8+T淋巴细胞是HBV清除的关键核心效应细胞。因此,联合研究肝癌患者HBV病毒因素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不同HBV DNA水平和术前是否行抗病毒治疗的肝癌患者癌内与癌旁组织中CD3+CD4+、CD8+、CD25+、CD68+细胞与HBV病毒因素及临床病理预后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行肝切除术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原发性肝癌样本及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肿瘤无远处转移,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术前已检测HBV DNA,有完整的随访信息,共收集1819例。排除标准为:患者合并有血吸虫病,丙型或戊型肝炎,肝切除术前已行介入、射频、无水酒精注射等治疗,合并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免疫系统疾病病史及免疫治疗史。2.根据患者HBV DNA水平和术前是否行抗病毒治疗分为三组:A组:HBVDNA<103copies/ml,未行抗病毒治疗,即HBV DNA水平低组,计444例;B组:HBV DNA>105copies/ml,未行抗病毒治疗,即HBV DNA水平高组,计512例;C组:HBV DNA<103copies/ml,行抗病毒治疗时间>6月,抗病毒前HBV DNA>105copies/ml,即抗病毒后HBV DNA水平低组,计188例。符合课题设计分组标准病例,每组按4:1比例随机入组,A组111例,B组128例,C组47例,一共入组病例286例。3.获取入组肝癌患者石蜡标本。每例患者均取癌与癌旁组织,制作组织芯片。4.免疫组化分别染色CD3、CD4、CD8、CD25、CD68。5.计数分析癌内与癌旁各细胞分布情况,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组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一)抗病毒后HBV DNA水平低组的癌旁组织中CD8+CTL细胞数目低于HBV DNA水平高组。(二)多因素分析显示,癌旁组织中CD8+CTL为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与总体生存率负相关。癌内与癌旁的CD3+T、CD25+T、CD8+巨噬细胞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无相关。(三)HBV DNA水平低组总体生存率优于HBV DNA水平高组。抗病毒后HBV DNA水平低组总体生存率优于HBV DNA水平高组。HBV DNA水平低组和抗病毒后HBV DNA水平低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不同HBV DNA水平可导致肝癌癌旁免疫微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预后;(二)抗病毒治疗可能通过抑制HBV DNA复制,改善肝癌癌旁免疫微环境状态,影响癌旁CD8+CTL细胞数目,达到延长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生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