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内涵及其驱动因素。论文首先对制造业发展相关理论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分析与评述,界定制造业"新型化"内涵、构建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进行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及其驱动因素,并以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化"为样本进行案例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评价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程度,探究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动力机制,提出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政策建议。制造业"新型化"内涵及其总体评价部分,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界定制造业"新型化"的内涵;根据制造业"新型化"内涵,构建由4个主指标、30个子指标构成的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显示,2001年至2011年,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新型化程度不断提高,保持了良性的发展势头。在区域比较方面,本文评出了 2011年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十大强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上海、福建、湖北、辽宁。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评价结果为: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逐年提高,2011年各地区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为:江苏、山东、广东、上海、辽宁、河南、吉林、海南、浙江、河北。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技术资本投入、贸易因素,制度因素对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是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驱动因素。劳动力投入对制造业总产值有显著地驱动作用,但对制造业利润总额的作用并不显著,金融发展水平并不能促进制造业总产值的增加,但对制造业利润的增长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为: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呈逐年增强的趋势。2011年各地区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和湖南。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创新的资金投入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投入的作用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阻碍了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但对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的增加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进出口总额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较为显著;以人均GDP表示的创新环境对专利申请量的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新产品产值的增加不显著。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评价结果为: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基本上呈逐年增强的趋势。2011年各地区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海南,上海,吉林,重庆,黑龙江,江西,陕西,福建。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FDI都是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的正向驱动因素。中国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结果为: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中自2006年以后,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幅度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各地区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天津,河南,福建,辽宁,海南。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出口依存度、总产值、技术进步、地理区位、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产业聚集程度等对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工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进口依存度、外国直接投资则对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表现为一定的负向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化"案例研究显示,电子信息产业是制造业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其经济创造能力在整个制造业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其科技创新能力很强,但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系数并不高;并且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应当引起警觉;此外该产业社会服务能力也较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政策建议。1.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2.加大投入增强制造业发展动力。3.鼓励企业优化R&D配置。4.注重FDI的质量与资源保护性。5.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