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与对话:《智者》中“他者”影响下的身份构建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y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者》是英国当代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一部非虚构性作品。与其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收藏家》、《巫术师》等作品的境遇截然不同,《智者》常被用作研究福尔斯虚构性作品的手册,学界对《智者》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将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系统地对《智者》中的思想进行梳理,并对个体的身份建构进行探究。全文包括五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并对福尔斯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第一章探讨了自我身份中的对抗性。在《智者》中,身份的对抗性不仅体现在“我”与“他者”的对抗中,而且体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身份的“我”之间的相互对抗中。生存焦虑引发了生活的对抗性,而对抗性普遍存在于“我”对现实的不满之中。第二章探讨身份建构中的对话性。“他者”是个体获得身份意识的重要参照,个体的存在需要通过外在社会环境的认可来获得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我”与“他者”之间的冲突始终存在,“我”与“非我”(nemo)之间的较量此消彼长。对话为自我的多重身份提供了桥梁,自我得以逐步调整,主体身份得以逐渐建构。第三章探讨了个人身份中的尊贵性。这种尊贵性反映在内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以及创造的自我的建构上。福尔斯在道德、政治以及艺术创造层面,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克服自己的内在虚无感中体现个人存在。福尔斯对人类处境、社会处境以及文学处境提出了真知灼见,也对个人身份和社会组织构成提出了思考。结论部分认为,个体身份的完整性能通过对抗与对话最终达成自我认知以及自我实现。作为一名严肃的艺术家,福尔斯通过“我”与“他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冲突与互补,最终形成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于福尔斯来说,正是对话性思维造就了他对哲学、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其他文献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语言学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学习动机一直被视为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已进行了60多年,但很少有将商务英语作为其专门的研究对象。而且这些研究也主要是学
词块作为语言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词汇和语法的特点,能够直接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是语言中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词块并试图将
作为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限制语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尽管学者从很多方面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在商业新闻报道中的研究却很少。新闻,是大众传媒的有
众所周知,弗吉尼亚·吴尔夫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她在主题探索和形式创新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吴尔夫的典范之作,小说《达洛维夫人》成功地体
语言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对于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直到最近,国内外很多学者仍旧致力于从各个方面研究这两个因素对于外
现今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隐喻,客观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主观因素又给动物隐喻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而很多研究动物隐喻的论文只局限于从中英文化的角度解释一些简
长期以来幽默一直是人们所研究的对象。最近几年,幽默的研究突破传统的优越论,释放论,不协调论的框架,进而研究幽默的创作,幽默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幽默存在的机制等,但是很少有人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