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是一类难降解、隐蔽性强、毒性大和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它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行为复杂。重金属可在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不断蓄积,最终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近年研究发现,重金属的总量不能全面反映其在环境中的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重金属的生态毒性与其在环境中的赋存形态有重要关系。因此,重金属形态分析对环境风险的评估非常重要。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在对整个区域地质学、生态学野外调研的基础上,以多种环境介质为载体,对该区域重金属污染展开综合研究。通过对研究区水样、沉积物、地表土和水生生物等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揭示了重金属的时空分布规律、赋存形态特征、污染来源、环境风险等级,以及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行为。该研究完善了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的概况,可为该区域其它污染物的循环、转化和生物传递等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各类环境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测试分析,取得主要研究成果为:(1)利用210Pb同位素定年技术揭示了黄河入海口在过去近百年期间(1925-2012年)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规律、赋存形态和沉积演化特征,以及重金属风险等级。研究发现样品中多数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铅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占有较大比例;锰元素可交换态占了总量的近50%比例。(2)系统分析了黄河沉积物、表层水和黄河三角洲地表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全面剖析了重金属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规律、潜在环境风险和污染来源。研究发现重金属来源是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因素共同所致,其中铅和镉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金属冶炼与加工、化工产业和电镀等对重金属来源也有较大贡献。风险评估表明研究区多数重金属污染水平轻微;铅、镉和锌等在很多采样点污染程度达到中度或更高污染水平;锰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最高,为中等至极高风险水平。(3)统计归纳了黄河和莱州湾多种水生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差异性和富集特点,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影响生物体重金属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水生生物对铜和锌元素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而对镉和锰的富集能力较弱。(4)对各环境介质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点进行统计概括,总结了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转化规律与富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