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的行政案例——兼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意义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lsea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发挥指导性案例在审判实践中的作用。然而改革意见提出后,却受到理论界很多学者的质疑,并且出现了不少“案例判例化”的声音。应该说案例指导制度脱胎于我国特殊国情和政治体制,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弊端存在,但在推进司法改革,构建法治社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公报》作为案例指导制度的载体雏形和主要形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公报》公布案例的指导作用也随之凸现。 《公报》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喉舌”,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指导性,在它已经发布的600多例典型案例中,行政案例又因为其行政事务的复杂多变性,体现出远非民、刑事案例所能及的价值。因此在行政法领域中更需要典型案例的指导,而行政案例又最能突现出《公报》案例的指导作用。 基于本文的内容是以分析考察为主,本文放弃了追寻前人一贯的研究路径,没有从制度建设的应然模式上做出探讨,而是采取了文本考察和实证调查的路径,选取了1985年-2007年10月《公报》发布的行政诉讼案例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公报》中行政案例特殊意义、种类、特点、作用的分析,肯定了《公报》在推动我国法制进步,促进司法制度完善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由《公报》中行政案例与案例指导制度的关系,推导出构建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的重要意义。 通过文章的分析,本文认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宪政关于人权保障及权力制约的基本价值,是法律实现正义、寻求和谐之人类最高价值追求的必然选择。
其他文献
犯罪构成理论是研究其构成要件的理论体系,其最大的用途就是为实践中判断行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路径和方法。各国依其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法律传统和哲学思潮的不同,形
紧急状态,顾名思义,是与正常状态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秩序状况。国家现有的法律制度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即紧急状态法律制度和正常状态法律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紧急状态法律制
由于私募证券基金明显的优势,它已经在西方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新型投资工具。我国的私募证券基金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全是在市场供需关系拉动下,参照国外私募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