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公交安全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面对日益增多的乘客妨害公交安全驾驶的“车闹”行为,如何减少此类行为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系列问题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2019年1月《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规定司法机关采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罪名,对干扰公交安全驾驶的行为提起公诉及进行审判,旨在统一规范该类案件的司法裁判。
  通过对乘客干扰公交安全驾驶行为案件司法审判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指导意见》出台后,司法审判中对此类行为的定罪呈现出由多样到一致的趋势,量刑集中且减轻处罚及适用缓刑的比例较大,《指导意见》对统一司法裁判的作用显著,但问题也很突出,一方面,囿于乘客干扰公交安全驾驶行为的特殊性,在定罪时存在该行为是否属于“其他危险方法”、行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的理论与实务争论,加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出入罪上存在司法对民意的过度附和以及因果关系认定方面的随意性,使得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定罪方面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定刑的最低刑为较重的三年有期徒刑,大多数情形下并不适格乘客干扰公交安全驾驶行为的罪责,司法实践中低于最低刑判刑的常态化,过多适用缓刑,或者用短期自由刑来替代缓刑等做法,架空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定刑设置,弱化了刑法的惩罚与威慑作用。整体而言,此类行为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在定罪与量刑方面都存在局限性。
  因此,《指导意见》的规定与司法需求之间的差距,从罪刑法定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出发,设置专门罪名对乘客干扰公交安全驾驶行为进行刑法规制刻不容缓。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在《刑法》第133条增设第二款,专门规定对司机使用暴力或者司机与乘客互殴等干扰公交安全行驶的行为构成“妨害安全驾驶罪”。该规定的出台满足了设立新罪名的明确性、必要性、类型化原则,是顺应现实需求、满足该类行为定罪量刑的需要、完善刑事法律规范的必要之举,相信,“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确立,将弥补现行法律规定规制的不足,对此类暴力行为进行处罚及威慑,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与安全意识,为人民提供行为指引,为司法机关提供裁判依据。此外,还将加强刑法规制与行政法规等其他规制之间的衔接,使得法律之间更协调、系统。
  当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际发现,《刑法》第133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妨害安全驾驶罪”仍存在理论上的待明确之处:一是在定罪方面,“互殴”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在该罪中的认定过程中尚需进一步明确,暴力行为的危险程度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比较明显更低;二是在量刑方面,有期徒刑一年作为最高刑,无法解决罪名之间的衔接问题,与其他罪名竞合从一重罚的规定,是对其他罪名无法满足该类行为定罪量刑需求这一现实情况的忽视,为此,建议增大罚金刑的适用力度,并探索适用禁业规定与禁止令,以起到更好的规范和预防效果。
其他文献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把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成为新兴技术革新和发展的重点方向。区块链是按照时间先后、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记账网络技术。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两者合作,创造出了新型的金融产品、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服务场景,主要包括加密数字货币、ICO融资、智能合约以及与之相关的应用开发和交易机构。区块链技术来
学位
针对近年来黑恶势力及其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化程度更高、迫害行业领域更广、行为手段更隐蔽、侵蚀基层政权及寻求“保护伞”庇佑日益猖獗的趋势,2018年1月,我国开展了三年期限的“扫黑除恶”活动。“扫黑除恶”在坚持从严打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打早打小、打准打实”“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将反腐与扫黑相结合”的具体政策方针。这些政策在“扫黑除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打击与遏制了黑恶势力犯罪。但目前来看“扫黑除
学位
为了有效解决检察实务中同案不同处理的问题,检察案例指导制度在统一法律适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制度创新,其有着契合我国司法现状的优势。检察指导性案例是其重要组成内容,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检察监督职能、经适当程序确立的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意义的案例构成。然而作为一种新生制度,其仍然存在着有关案例遴选标准、案例发布主体范围、效力定位等方面的争议。  检察指导性案例具有事实约束力,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意识观念在老一辈心中似是根深蒂固,同性性取向群体在承受着种种社会压力的同时,亦逃不开为家族延续后嗣的责任使命。社会的不认同,以及同性恋小众化的性质注定使他们只能“躲在阴影里无法见光”,敢于“出柜”的同性恋者属极少数。对于不敢将自己真实性取向暴露在大众面前的同性恋者来说,迎合社会主流,顺应长辈要求,走入异性婚姻,成了
学位
公序良俗原则可追溯于罗马法。罗马法之中所说的公序良俗,可以分为公序和良俗进行理解,所谓公序,主要是指国家社会的安全利益,而良俗则为普通大众的一般道德,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且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即便如此,其内涵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或不同。我国立法中明确规定了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也都开始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  而我国在民事
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在危险接受的案件中,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已有充分认识,也预料到可能发生的侵害结果,为了追求自由或其他目的,仍义无反顾的走进危险,最终实现了危害结果,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判断在双方共同行为下,被害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积极参与是否对行为人的不法产生影响。本文尝试通过类型化分析的手段,厘清其排除行为人不法的理论依据,并在尊重被害人自我决定权的基础上,构建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出罪逻辑。
学位
商业外观的英文名称Tradedress来源于“商品也像人和衣服的关系一样,可以通过容器或包装等外观构成其独特的形象,具有商品来源标志功能”的含义,是指商品服务的整体形象。这个概念是美国在保护未注册商品外观有关的判例基础上产生、发展出来的,是一种新形态的商标。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生产能力的提高,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商品的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商品外观等设计方面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特别是,构成商业
学位
学位
我国在传统司法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情理的运用,“缘情断狱”是我国传统司法的重要特点。在现代司法中,主张“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这并不意味着情理在司法裁判中没有任何运用的空间和可能性了。尤其是近些年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案件,比如许霆案、于欢案等都恰恰说明了在当今司法裁判中情理运用的重要性。情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能够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就是在裁判文书中情理的运用。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
学位
诈骗罪是典型的关系犯罪和被害人自我损害犯罪,如果被害人不与行为人互动,不对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做出回应,整个诈骗过程将无法完成。也正是因为浓厚的被害人参与色彩,诈骗罪成为检验和探讨被害人过错理论最有利的场所。本文以普通的两角诈骗为研究对象,在犯罪发展过程中如果被害人基于故意或过失心理实施了对于诈骗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并导致自身财产利益遭受直接侵害的,应该受刑法否定性评价的行为,那么就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