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研究证实肥胖及炎症因子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同时也证实心房组织局部炎症反应及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与房颤有关。而心外膜脂肪组织是靠近心脏结构及自律纤维的独一无二的脂肪组织,是各种炎症介质的源泉,其内包含了丰富的自主神经,这可能是房颤发生的机制。本研究通过测量左房周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进一步探讨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连续入院的因行导管消融治疗而接受16层螺旋CT(肺静脉CT)的房颤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48例(32%),阵发性房颤患者102例(68%);以在我院门诊行16层螺旋冠CT(冠状动脉CT)的非房颤患者13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接受肺静脉CT和冠状动脉CT检查。所有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病史。MSCT扫描图像在GE AW4.2工作站处理后,利用Cardial IQ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首先建立心脏二腔及四腔图像,在二腔心上作长轴,在左房的中间层上作与长轴垂直的短轴即为短轴观。并在此短轴重建图像上以左心房与食管(LA-ESO)、肺动脉主干(LA-PA)及降主动脉(LA-TA)之间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的最短距离作为其脂肪层的厚度。以轴面测量前后径,矢状面测量上下径作为左房大小。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房周心外膜脂肪层明显厚于阵发性房颤和非房颤患者。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相比较,三个部位的心外膜脂肪层的厚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房颤类型组比较,三个部位的心外膜脂肪层的厚度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同时左房大小、性别差异与新发房颤的关系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且左房大小也与房颤的负荷有明显相关性(P<0.05),但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及左房大小后仅左房周心外膜脂肪层的厚度与房颤的发生及房颤负荷明显相关。通过ROC曲线分析三组左房周的脂肪细胞对房颤负荷预测能力显示:左房周和食管间的脂肪层厚度具有敏感的预测性,曲线下的面积为0.798,95%可信区间为(0.733-0.863),P<0.001。结论:左房周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的发生及房颤负荷明显相关,并且不依赖BMI及左房的大小。左房周的脂肪组织特别是左房周和食管间的脂肪层厚度对房颤的负荷具有敏感的预测性。进一步我们应在炎症因子及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心外膜脂肪组织对房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