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中均有分布,微生物成矿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了它们的存在与铀矿的形成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矿床地下水与不同亚带矿石样中特征细菌类群的分布差异,进而探究矿床地下水与矿石中这些微生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新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下水及各亚带岩石样中的参与地球化学元素N、Fe、S循环相关微生物进行计数、分离及鉴定,同时对分离得到的纯菌株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结合使用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不同样本中特征细菌多样性,探究其微生物组成间的差异性。结果:固氮菌数量总体分布呈现出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分离得到的固氮菌经16SrDNA基因鉴定为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根瘤菌Rhizobium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DGGE分析得到的固氮菌种类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 Pseudomonas sp., Rhizobium sp.和Klebsiella sp.等。反硝化菌数量总体分布呈现出过渡带>氧化带>还原带,分离得到的纯菌株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戈登氏菌属Gordonia sp.; DGGE分析得到的反硝化菌种类为假单胞菌属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铁细菌数量分布呈现过渡带>氧化带>还原带,可培养铁细菌经形态鉴定可能归属于铁球菌属(Sphaerococcus)、瑙曼氏菌属(Naumanniella)、鞘铁菌属(Siderocapsa)、赭菌属(Ochrobium)。 经DGGE分析后样品中的铁细菌归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等。铀矿中分布有6类可培养的硫酸盐还原菌,它们在各矿带中的数量分布呈现为:过渡带>还原带>氧化带,16S rDNA鉴定主要是脱硫肠状杆菌Desulfotomaculum ruminis,脱硫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矿水中分布的硫酸盐还原菌主要有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 sp., Desulfosporosinus sp.,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sp.。矿水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多数为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其他还包括梭菌属(Clostrid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赤杆菌属(Erythrobacter),伪鱼腥蓝细菌属(Pseudanabaena)以及黄单胞菌科(Arenimonas malthae)。结论: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下水与矿石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并且矿床地下水与矿石中微生物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多样性对铀矿的形成及地球化学循环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