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水)基图成像在未经肠道准备情况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定性及定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利于相对准确的推算非理想状态下活动性小肠出血病人的出血量。材料与方法准备5只新西兰大白兔,一台微量泵、一根微量泵延长管,一根24G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的一端与微量泵延长管连接,另一端与肠管连接,针管须要穿透肠壁,使留置针固定于肠壁上,然后再对微量泵进行调整,分别设定0.1,0.2,0.4,0.6,0.8,1.0,1.2,1.4,1.6,1.8ml/min的注射流率向大白兔结肠内注射对比剂,模拟小肠活动性出血。对比剂由碘海醇和生理盐水按体积约1:45比例配伍,碘海醇的浓度为300mgI/m1,用对比剂来模拟造影增强后的血液。对上述不同出血流率的动物模型行GE Discovery HD750 CT的GSI模式进行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15s扫描模拟动脉期,延迟40s扫描模拟门静脉期,每种流率各扫描1次。利用GSI标准重建模式获得7种单能量图像及相对应的基物质碘(水)基图像,分别为40keV、50keV、60keV、70keV、80keV、90keV、100keV,选取显示对比剂渗出区清晰的单能量为60keV所对应的基物质碘(水)基图进行观察,把所有能观察到碘对比剂渗出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选取出来,并分别计算出动脉期渗出区碘含量总值(IC动脉期)、门脉期对比剂渗出区碘含量总值(IC门脉期)及两期对比剂渗出区容积之差本底碘含量总值(IC本底)。利用公式ΔIC=IC门脉期-IC动脉期-IC本底,计算出门脉期碘含量总值与动脉期碘含量总值的差值,再利用公式V测定=ΔI C/(Δt×ρI),对出血流率进行计算(V测定的单位是ml/min;Δt为双期扫描的间隔时间,单位为s;ρI为碘对比剂的浓度,单位为u g/cm3),用此方法对未经消化道准备情况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量进行初步的估算。通过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对实测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当真实注射流率分别为0.1,0.2,0.4,0.6,0.8,1.0,1.2,1.4,1.6,1.8 ml/min时,实测流率分别对应为0.132,0.23,0.456,0.688,0.928,1.176,1.40,1.614,1.846,2.062 ml/min;两者之间的误差分别为32.00%,15.00%,14.00%,14.67%,16.00%,17.60%,16.67%,15.29%,15.38%,14.56%。当真实流率达到一定值(0.2ml/min)后,伴随真实流率的逐渐升高,两者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趋于平稳,即实测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差值减小。真实流率(0.910±0.5896)与实测流率(1.0532±0.6773)两组数据经过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r=1.000,P<0.0001),并得出回归方程V真实流率=0.871×V实测流率-0.007。配对t检验,t值=5.l33,P=0.001<0.05,两者数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水)基图像测定碘含量计算出未经肠道准备的活动性小肠出血流率,对非理想状态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量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