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功耗HfO2基铁电栅碳纳米管晶体管的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fO2基铁电薄膜具有铁电性能优异、与现有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兼容和可微缩性强等特点,以其作为栅介质的铁电场效应晶体管和铁电负电容晶体管极具应用潜力,分别是下一代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和低功耗晶体管的有力候选者。然而,Hf O2基铁电薄膜具有多晶、多相共存的特点,晶粒类型、晶粒尺寸、晶向、晶界等微结构随机分布,这将使得小尺寸铁电晶体管器件之间的电学性能存在差异、难以实现高密度集成。另一方面,由于器件物理尚不明晰,已报道的铁电负电容晶体管性能、形态不一,给逻辑电路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硅基半导体技术的限制,探索可同时满足低功耗、高性能、无回滞、且性能可匹敌甚至超越硅基铁电负电容晶体管的新技术也是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论文从锆掺杂氧化铪(HZO)铁电薄膜的原子层沉积工艺出发,探索晶粒特性调控方法;进一步阐明了铁电负电容晶体管的器件物理;最后研制出了比同等纳米节点硅基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在漏端电压(Vds)更低下驱动电流和跨导更优异的碳纳米管铁电负电容晶体管。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基于原子层沉积法,保持HZO薄膜厚度相同的前提下,研究了Hf O2/Zr O2脉冲循环周期单元分别为1/1层、5/5层、10/10层以及15/15层对HZO铁电薄膜晶粒尺寸和分布的调控,在其中5/5的沉积条件下获得了铁电性增强、晶粒细化的HZO薄膜。进一步将HZO铁电薄膜的厚度微缩至~2 nm,表明该晶粒特性调控方法是有效的。(1)HfO2/Zr O2脉冲循环周期单元为5/5的HZO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更小,且尺寸分布的均一性更优。该结果表明Hf O2/Zr O2脉冲循环周期单元的优化可调控薄膜的晶粒尺寸以及均一性分布。(2)HfO2/Zr O2脉冲循环周期为5/5的HZO薄膜具有更优异的铁电性,剩余极化强度2Pr可增强至41μC/cm~2,约为其他条件制备的HZO薄膜的2倍。(3)将HZO薄膜厚度缩微至~2 nm,Hf O2/Zr O2脉冲循环周期单元为5/5层的HZO同样展现最小的晶粒尺寸9.3 nm以及最小的分布标准差2.6,单点的PFM测试同样表明该方法对超薄HZO薄膜的铁电性能仍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其可能的调控机理为:合适厚度的Zr O2层作为晶核调控层,使最终晶粒长大更均一。而合适厚度的Hf O2层用于抑制晶核尺寸,使最终晶粒尺寸更小。第二,分别以单壁单根碳纳米管和低密度碳纳米管薄膜为沟道,制备了不同厚度的HZO栅介质以及HZO/Al2O3栅堆叠结构的负电容晶体管,分别探索了栅电容匹配、缺陷电容以及铁电多畴特性对负电容晶体管的性能影响,提炼了理想负电容器件的核心设计要求,并分析了负电容晶体管用于逻辑电路的可行性。(1)对于沟道缺陷态可忽略的器件而言,当铁电层电容(||)大于MOS电容()时,器件呈现无回滞工作,且||越接近,栅控放大因子越大。而当||小于时,铁电出现畴翻转,即出现与存储特性一致的铁电回滞。(2)对比富含缺陷态的碳纳米管薄膜以及缺陷态可忽略的单壁单根碳纳米管负电容晶体管发现,尽管缺陷电容可用于增大负电容匹配因子,但由于正反扫过程中缺陷态导致的电荷捕获和释放过程不对称,因此器件出现明显回滞,且稳定性较差。抑制缺陷电容是设计稳定负电容晶体管的重要前提条件。(3)利用准一维单根碳纳米管可实现沟道区域趋于铁电单畴调控的独特优势,发现铁电多畴特性会影响器件的开态电流和跨导稳定性,而铁电单畴调控是负电容晶体管的优化方向。第三,分析了碳纳米管在低功耗器件中的显著优势,以HZO为铁电层、碳纳米管为沟道材料构建了负电容晶体管,器件稳定无回滞且亚阈值摆幅小于60m V/dec。此外,在Vds=-0.3 V下实现了比硅基Vds=-0.8 V更优异的归一化电流以及跨导,验证了基于HZO铁电栅和驱动能力强的碳纳米管负电容晶体管在超低功耗、高性能集成电路中的巨大应用潜力。(1)理论推导了碳纳米管、硅、硫化钼、黑磷等半导体材料在超薄栅介质下的栅控能力对比,结合半导体材料的弹道系数、迁移率、量子电容、载流子有效质量等参数,分析了碳纳米管结合HZO铁电层构建负电容晶体管的意义。(2)通过合适的电容匹配和器件结构设计可同时实现稳定、无回滞、且亚阈值摆幅小于60 m V/dec的负电容晶体管。相比基于其他半导体材料的负电容晶体管,碳纳米管和HZO结合的负电容晶体管展现了更优异的开态电流以及跨导。(3)栅长为200 nm和40 nm的HZO栅碳纳米管负电容晶体管在Vds=-0.3 V下归一化开态电流和跨导远大于Vds=-0.8 V的硅基22 nm以及14 nm节点的Fin FET器件。
其他文献
三峡水库“冬蓄夏排”的运行模式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周期性的干湿交替,其周期性的水位脉动规律以及较强的水淹胁迫异质性,使消落带植物-根系-土壤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未得到充分阐明,并且三者间关系在水淹胁迫梯度下的变化过程和机理尚需探索。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采用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典型支流消落带-白家溪消落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统计学建模手段,构建在水淹梯度干扰下土壤团聚体稳定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干旱由于发展过程缓慢且影响范围较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湿润区,但近年来干旱频发,尤其是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导致当地饮用水短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当地粮食安全。目前针对云南省干旱的评估和驱动分析主要基于降水、蒸发等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对其过去几十年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以
对于层状两维(2D)结构而言,构建范德瓦尔斯(vdW)异质结能够实现利用层间相互作用调控电子性质的目的。2D金属硫化物,包括Ⅲ-Ⅵ族化合物(MX)和过渡金属硫化物(TMD),具有优异的电子性质,在光伏器件、自旋电子器件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构建由MX与它的双面神结构(MX-Janus)搭建的2型(Type-Ⅱ)半导体异质结(XM2X’/XM2X),可实现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能提
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CPL)是指具有手性排列或螺旋组装结构的发光体系受激后发射出差异性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圆偏振发光材料由于在不对称催化合成、液晶显示背光源、信息存储与加密、化学探针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些年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发光量子效率和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是衡量CPL性能的两大关键参数,两者的值在很
二维材料具有原子厚度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瓦尔斯力连接,并且可以同现有的器件制造工艺相兼容。缩小单个晶体管的尺寸可以使集成电路更强大、更灵活,同时减轻它们的重量和体积。电离辐照产生缺陷这种有效方法,对于调控二维材料性能,扩大这些材料的应用范围,以及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开拓新的探索领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应用意义。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克服很多的实际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在二维材料上获得较好的
炭黑和白炭黑是橡胶工业常用的无机补强剂,炭黑能赋予橡胶优异的补强性和良好的耐磨性,白炭黑则能赋予橡胶较低的滞后生热。炭黑和白炭黑共同补强的橡胶兼具二者的优势,常用来制备高性能橡胶制品。但无机填料尤其是白炭黑粒子与橡胶基体相容性差,混炼过程中难以分散均匀,影响制品性能。因此,如何提高炭黑、白炭黑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是实现胶料乃至产品高性能的关键。在橡胶行业中,一般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炭黑或白炭黑表面进行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是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重要特性,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贵金属纳米粒子以其卓越的纳米局域传感性能,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医疗诊断、重金属离子检测、配子配体动力学研究等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作为该纳米传感器的重要表征设备之一,暗场显微光谱系统(Dark Field Microspectropy,DFM)以其单颗粒散
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半导体特性,是制备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已然成为下一代光伏器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在很短的时间内,基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由最初的3.8%飞跃至目前的25.5%,超过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最高PCE。然而,为了制备得到较高效率的器件,PSCs往往需要复杂的制备工艺、苛刻的工作环境和昂贵的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效
随着以碳化硅(Si C)和氮化镓(Ga 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的发展和应用,电力电子设备面向高频化、小型化、高功率化及柔性化快速发展。作为电力电子设备中关键元件之一的功率电感,研究其高精度、高效率建模方法,提高电感智能化、精细化设计水平,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国家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下,数字孪生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面向数字孪生应用的功率电感模型与建模方法,是在智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