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农村的困难群体中,最缺乏生存能力、最需要帮助照顾的弱势群体就是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聚集了农村、农民、贫困、年老、社会救助、社会公平等关键词,具有综合性研究价值。我国自1956年实行五保供养工作以来,五保供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推进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发展农村敬老院更是国家完善和健全农村最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一方面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特别是集中供养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国外关于缓解农村贫困的制度设计和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国内敬老院建设的有益经验进行了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对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了解湖南省Y县的集中供养工作开展情况和五保对象的生活状况入手,在肯定五保集中供养的工作成效的同时,查摆了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存在的六个问题。一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供养生活水平不高,二是供养机构发展缓慢、供养比率难以提升,三是管理人员缺乏专业背景、供养设施管理服务滞后,四是五保老人身体素质较差、供养对偶照护面临困难,五是养老机构缺乏人文关怀、供养对象精神生活匮乏,六是探索供养方式缺乏认证、措施创新难以获得突破。这些问题与在使用文献研究方法时了解到的其他作者对其他地方所作的调查研究中具有普遍性。本文对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供养制度不完善、村组供养功能弱化、政府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关主体存在利益博弈等多方原因导致了目前集中供养面临的困境。为走出这一困境,提出了相关对策,一是细化相关制度,如绩效考核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等,全面加强管理。二是拓展融资渠道,如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争取社会力量捐助、要求村组开展救助、发展院办经济等,突破资金瓶颈;三是完善供养机制,如完善养老设施、优化管理服务、引入群团活动等,提高供养水平;四是加强制度衔接,如五保供养制度与新农保、新农合、大病医疗、商业保险等的衔接,强化保障功能;五是借鉴有益经验,如广西五保村模式、湖北恩施模式等,探索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