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各种文学体裁中蕴藏的点睛之笔,意象具有象征性,文学作品常以创造出让读者印象深刻的鲜明意象而使其意义得到强力凝聚。中国古汉语诗歌言简意赅,在诗歌体裁的各种构造元素中,意象更是处于灵魂性的地位。如果以传达信息的功能来界定语言,那么意象本身是一种超越于符号化语言之外的更直观的语言,为使用不同文字符号的民族所共同感受。由于意象这种超越于语言之外的直观形象性更接近于诗歌丰富的感受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译者若能够准确把握意象的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这将有助于英语读者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曲诗歌中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哲学理念乃至文化传统有更高层次及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尝试借由观察各译者在古汉语诗歌翻译中影响意象再现中在三个参数(包括译诗意象再现的顺序、源语的片段性及评价度)上的不同处理方式,依据俄国形式主义诗学及其它相关文艺创作理论作出对比,为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在相关维度上应选择的标准作出一点提示与建议。其中涉及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限度及语际诗歌翻译及语内诗歌翻译的讨论。本文结论认为,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在意象再现顺序方面宜跟随原作,在语言的转换中(尤其主语选择和衔接方面)保持中国古诗语言的片段性及低评价度的特点,尽可能在意象再现上做到忠于原作,在语言上保留原作诗语的陌生化效果,才能以最佳效果传达原作的意境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