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人行道环境评价研究——以苏州姑苏区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xu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全球性的城市问题开始不断涌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中新城运动兴起,城市建设以机动车为导向,缺乏人性化考虑,宽马路、大街区的粗放发展模式降低了居民的步行出行意愿,破坏了城市的人本尺度,城市人行道环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如环境品质不佳、缺乏安全性及活力下降等问题。而城市人行道环境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活动的最主要载体,承载着居民的日常通勤、生活、休闲以及健身等活动,其建设水平对居民的步行出行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探讨城市人行道环境的影响因素,展开城市人行道环境评价,对于人行道环境的建设乃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城市人行道环境评价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人行道环境评价体系构建问题,从实证层面探讨了姑苏区的人行道环境建设情况。在理论研究中,本文首先阐明了城市人行道环境的概念,同时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人行道环境评价研究中对于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方法的研究情况,明确了多源数据运用对评价研究的积极效应;其次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总结,构建了评价指标选取的特征词库,基于NLP-文本相似度分析及情感分析-二分聚类法,选取了舒适性、安全性、通达性、便捷性四个维度的十五项评价指标,确定了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的定量评价方法。在实证研究中,本文搜集了苏州姑苏区的城市矢量地图数据、POI业态大数据及百度全景静态图数据,建立了实证研究数据库,从四个维度、十五项指标详细分析评价了姑苏区人行道环境的建设情况,总结了姑苏区人行道环境的整体特征,最终探讨了姑苏区人行道环境的影响机制,提出三种不同类型人行道环境的优化建议。本研究认为,城市人行道环境的评价应聚焦于舒适性、安全性、通达性、便捷性四个维度,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性,应当将研究指标聚焦于定量分析,从定性评价走向定量评价。研究发现,苏州姑苏区的人行道环境在舒适性层面呈现出南北连绵的多核心分布结构;在安全性层面呈现围绕南北两大核心多点布局的环状结构;在通达性层面,呈现出圈层状低值分布的结构;在便捷性层面,呈现出单中心片状外延的大中心结构。从影响机制方面看,姑苏区人行道环境的建设主要受到城市中心体系结构、道路网络结构及山水地形分布三个底层要素的影响,其中人行道环境安全性、通达性主要受到城市中心体系结构、道路网络结构的影响,从而形成交通型人行道环境;舒适性、便捷性主要受到中心体系结构的影响,形成生活型人行道环境;舒适性主要受到山水地形分布、中心体系结构的影响,形成休闲型人行道环境;根据不同的人行道环境类型,应采取确保步行网络通畅、均衡服务业态布局,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减少机动车干扰,营造良好景观环境、改善步行辅助条件等改进策略。
其他文献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和速度。作为中国农业主体的城镇经济,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单元。2020年,苏州市提出,到2022年实现基本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选取了22个试点镇作为首发战队,探索发展道路。苏州镇域具有很强的经济实
学位
植物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主要场所,其外在形态和功能性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显示植物的基本功能特性和植物本身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建立了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生理学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普遍关联,在解释物种分布与物种共存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经济谱量化了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表示在叶片水平上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变化的植物资源权衡策略。近年来,植物叶经济谱
学位
如何让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学习,让教育工作者回归教育初心、营造幸福课堂,实现高效小学英语教学,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英语教师的作业设计要从宏观走到微观,对作业设计进行细节上优化,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英语作业的设计十分重要,只有不断优化英语作业设计,使英语作业的内容更加简而精,才能够有效地发挥英语作业的作用。本文基于新课标,对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期刊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极端气候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休闲活动及购物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特别是微气候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空间活力、营造良好体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苏州商业步行街为研究对象,对13条步行街的微气候及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实测,并通过正交试验与ENVI-MET软件对16种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步行街样本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商业步行街空间形态对于微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内绿地日益紧张,可开发用地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小微绿地的建设与更新。老旧小区周边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数量可更新利用的畸零绿地,若能对此类畸零绿地进行科学评估,挑选出适合更新的绿地进行改造,可以缓解城市绿地问题,提高居民绿地的拥有率与使用率。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首先回顾前人在城市更新、口袋公园以及潜力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对相关概念以及潜力评估
学位
大批旧工业建筑因土地区位价值不匹配、功能合理性丧失、经济效益差等原因面临废弃拆除,其中包括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仓储设备的筒仓建筑。然而它们的使用寿命远未结束,做好对其改造再利用意义重大。鉴于我国遗存的工业筒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文聚焦于钢筋混凝土筒仓,对其改造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各筒仓的排列方式和结构高度的不同会影响其改造方法,故本文按照以上两个维度将筒仓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并以此为依据分门别类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作为发达地区乡镇经济的重要行动者,改变了乡镇景观建设面貌,加速了乡镇社会经济的繁荣。在全球化经济分工的背景下,我国乡镇企业成为通过生产关系催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广泛的城镇空间多向流动,将乡镇之间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企业流视角去探索区域关联格局,解析城镇关系,然而关注尺度多为城市区域,对更为基础的乡镇区域研究比较匮乏。在城镇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作为区域基础空间的乡
学位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社会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快速发展依赖于流域生态的健康与稳定。湿地作为太湖流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维持着流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基石。上世纪以来,太湖流域以“围湖造田”为主的开发和建设,对湿地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导致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在对灾害反思后,太湖流域的湿地资源保护被重视,以“退田还湖”为代表的生态修复策略开始实施。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
学位
滨水空间是构成江南水乡城镇空间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承载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良好的生态、文化、景观等价值。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城市滨水空间逐渐衰退,出现了滨水资源封闭、河路结构分离等现象,滨水空间被隔离在市民公共活动之外。在滨水空间系列问题中,通过优化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可以有效地恢复滨水空间的功效及其它效应,从而促进滨水空间的复兴。由于封闭性滨水单元不面向公众开放,不具有可达性研
学位
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因新城建设由边缘小镇一跃成为瓯海中心。由于土地飞速扩张,街道内出现各类功能区域发展错位、辨识度降低等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亟待优化。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论,采用访谈及描绘认知地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娄桥街道结构性城市意象和评估性城市意象进行研究,并针对城市发展问题现状提出具体意象强化建议。首先,通过研究娄桥街道城市发展的相关内容,了解城市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