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其多层次驱动机制分析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社会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快速发展依赖于流域生态的健康与稳定。湿地作为太湖流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维持着流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基石。上世纪以来,太湖流域以“围湖造田”为主的开发和建设,对湿地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导致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在对灾害反思后,太湖流域的湿地资源保护被重视,以“退田还湖”为代表的生态修复策略开始实施。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对太湖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与治理有了新的要求与布局。不同时期对太湖流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实施,也使太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显著的动态变化。定量化揭示其中发展规律、驱动机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模拟预测,能够为流域湿地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为其他流域湿地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多尺度理论等基础理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相关性分析、多层logit模型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1990-2020年间太湖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趋势,解析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并以此探讨其在流域、地类、地块多层次上的驱动机制,最后运用多层次驱动机制和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30年太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基于此提出流域湿地管理和保护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90、2000、2010和202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4个时期太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30年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1990-2000年,在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活动下,太湖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010.35km~2,其中自然湿地减少了4554.01km~2,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了35.73%;2)2000-2010年,在“退田还湖”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初期,自然湿地的减少趋势得到控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了77.96%,湿地斑块数目(NP)增加了126%,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呈上升趋势;3)2010-2020年,湖泊湿地呈现增长趋势,坑塘与水库面积显著增加,受湿地总面积减少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4)总体来看,1990-2020年太湖流域湿地面积减少了29.40%,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50.07%。近30年间,太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湿地景观格局的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敏感度最高。(2)太湖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存在显著的多尺度特征,结合流域相关省域统计年鉴及中国水利统计年鉴获得因素数据,结果表明:1)湿地转移有41.03%是受流域层次整体环境影响的,58.97%是由地类和地块层次的差异造成的。2)在微观尺度的地块层面上,湿地转移受与建设用地、水田和河流的距离影响最大,从社会区位因素上看,道路及建设用地对湿地动态变化具有负向影响,湿地变化受与建设用地距离影响最大,从自然区位因素来看,湿地与各地类的距离均对湿地变化呈正向作用。3)在中观尺度的地类层面上,湿地转移湿地动态转移与三种地类的平均距离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未利用地(湖泊、河流水面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平均距离呈显著负相关。4)地类层各变量对湿地转移的作用在流域层次存在显著差异,流域层次通过地类层次对湿地转移的间接作用呈现多种方式。在宏观尺度的流域层面上,湿地与建设用地、人口等关系较为显著和清晰,主要分析其对于中观尺度地类层次的作用力,得出流域层次各指标对于地类层次的影响方面,在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距离两者上较为显著,对于与未利用地距离的驱动效果较小。(3)通过驱动机制和2000、2010年实际情况,模拟2020年太湖流域湿地景观状况,并与实际相比较,进行机制验证,随后对2030年太湖流域湿地景观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得到结果:1)2030年太湖流域湿地景观模拟下,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2)斑块水平层面除了河流湿地,其他各类自然湿地均呈现出较2020年更佳的景观指数,滩涂湿地斑块数目、平均斑块大小都有了提升。而人工湿地方面,水田斑块数目减少,最大斑块指数上升了,显示出水田聚拢连接的趋势,坑塘与水库平均斑块大小、最大斑块指数显著下降。3)景观水平层面,太湖流域湿地多样性水平总体有所提升,斑块数目、斑块平均大小均保持稳定。4)未来10年湿地转移率高于50%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苏州市吴江区太浦河流域、太湖无锡沿岸、浙江杭湖交界区,镇江句容小范围市域4个区域。
其他文献
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在我国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其发展的质量状况和发展路径均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及伴随的空间再组织高度关联。本文以制造业重镇苏州为例,探讨了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了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能路径。论文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对相关研究进展述评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分析的框架。提出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组织两个视角,分析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
学位
螺旋溜槽首圈流场特性及其演变对矿物颗粒运动与分离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针对实验室?300 mm螺旋溜槽,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VOF和Eulerian Multi-fluid VOF多相流模型,系统考察了入口流量对螺旋溜槽首圈流场演变及赤铁矿和石英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入口流量会延长外缘处流膜形态、主流及二次环流达到稳定时的历程;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大,石英和赤铁矿的分层效果得到增强,赤铁
期刊
针对母杜柴登煤矿块煤在原煤储存环节破碎严重的问题,分析物料在大直径圆筒仓螺旋溜槽上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数学解析;提出了优化螺旋升角和底板倾角等设计参数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DEM仿真技术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螺旋溜槽可有效控制物料在大直径煤仓螺旋溜槽上的运动速度,降低物料破碎率。
期刊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和速度。作为中国农业主体的城镇经济,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单元。2020年,苏州市提出,到2022年实现基本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选取了22个试点镇作为首发战队,探索发展道路。苏州镇域具有很强的经济实
学位
植物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主要场所,其外在形态和功能性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显示植物的基本功能特性和植物本身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建立了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生理学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普遍关联,在解释物种分布与物种共存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经济谱量化了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表示在叶片水平上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变化的植物资源权衡策略。近年来,植物叶经济谱
学位
如何让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学习,让教育工作者回归教育初心、营造幸福课堂,实现高效小学英语教学,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英语教师的作业设计要从宏观走到微观,对作业设计进行细节上优化,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英语作业的设计十分重要,只有不断优化英语作业设计,使英语作业的内容更加简而精,才能够有效地发挥英语作业的作用。本文基于新课标,对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期刊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极端气候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休闲活动及购物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特别是微气候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空间活力、营造良好体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苏州商业步行街为研究对象,对13条步行街的微气候及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实测,并通过正交试验与ENVI-MET软件对16种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步行街样本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商业步行街空间形态对于微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内绿地日益紧张,可开发用地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小微绿地的建设与更新。老旧小区周边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数量可更新利用的畸零绿地,若能对此类畸零绿地进行科学评估,挑选出适合更新的绿地进行改造,可以缓解城市绿地问题,提高居民绿地的拥有率与使用率。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首先回顾前人在城市更新、口袋公园以及潜力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对相关概念以及潜力评估
学位
大批旧工业建筑因土地区位价值不匹配、功能合理性丧失、经济效益差等原因面临废弃拆除,其中包括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仓储设备的筒仓建筑。然而它们的使用寿命远未结束,做好对其改造再利用意义重大。鉴于我国遗存的工业筒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文聚焦于钢筋混凝土筒仓,对其改造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各筒仓的排列方式和结构高度的不同会影响其改造方法,故本文按照以上两个维度将筒仓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并以此为依据分门别类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作为发达地区乡镇经济的重要行动者,改变了乡镇景观建设面貌,加速了乡镇社会经济的繁荣。在全球化经济分工的背景下,我国乡镇企业成为通过生产关系催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广泛的城镇空间多向流动,将乡镇之间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企业流视角去探索区域关联格局,解析城镇关系,然而关注尺度多为城市区域,对更为基础的乡镇区域研究比较匮乏。在城镇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作为区域基础空间的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