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山南北、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诸多城址,对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河套地区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本文利用类型学方法,对这批城址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并进行分期的尝试,进而根据城址的分期结果,结合历史背景、墓葬、长城、封泥、壁画等多方面资料,对该区城址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简史 包括研究对象及时空概念的界定、研究简史、课题的可行性 第三章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发现 分鄂尔多斯、乌海、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六个地区叙述。 第四章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分类 一、关于城址的考古类型学 二、城址的分类 (一)大型城址 (二)中型城址 (三)小型城址 三、城址的分期 第五章河套地区战国城址及相关问题 一、赵国城址的考证及相关问题 包括历史背景、赵长城的发现、高阙考证、九原郡的考证、云中郡的考证、墓葬的发现等内容。 、秦国城址的考证及相关问题 包括历史背景、秦昭王长城的发现、城址考证等内容。 第六章河套地区秦代城址及相关问题 包括历史背景、城址考证、秦始皇长城及直道的修筑等内容。 第七章河套地区汉代城址及相关问题 包括历史背景、城址的考证、汉代长城的发现和探讨、阳山高阙、高阙的变迁、汉代的边防线的变迁等内容。 第八章结语 本文的主要收获如下: 首先是赵国对河套地区的经营的重新认识。首先,发现河套地区重要郡县的设置大都承继于赵,如九原郡、云中郡、雁门、代郡等;其次,通过对赵武灵王长城的系统梳理,结合《二年律令·秩律》汉简关于河套地区的记载,确定原来学界认为是秦昭襄王长城的北段为赵长城;赵国在河套地区的管辖也由原来认识的很少一部分区域,扩展到河套地区的东部广大区域;根据赵长城西端的位置,认为赵国的西北边界并没有越过阴山(乌拉山)。 其次,根据和林格尔土城子城址周围墓葬及体质人类学材料,识别出带环壕的墓葬是具有典型秦人特点的墓葬,本文认为战国晚期的秦人对云中等地区的占领的时间,比以往学界对此的时间认识要提前。 对秦始皇长城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确立了蒙恬所筑的阳山长城的位置及走向,这对河套地区古代城址的考证等提供了更清晰的坐标。汉初继承的边防线是赵长城一线,并没有放弃对九原郡的经营。汉武帝时才跨过黄河,占据阳山(狼山),将汉代的势力范围拓展到阳山一线。其中着重根据鲍桐、辛德勇等提出的“高阙变迁”的理论假设,结合中国古代关隘变迁的实例,探讨了长期困扰学界的关于高阙的难题,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并结合自己实地的考古调查,确定张连喜店城址为赵国高阙故址,那仁乌博尔城址为秦汉时期的高阙戍故址。对高阙的讨论和考证,是本文的重要收获之一。 依据城址的分期结果,重新考证了汉代的诸多城址,对许多城址的进行了年代上的鉴别、位置的确定和城址的考证,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最后,本文总结出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城址具有以下特点: 1、城址的防御设施完备 2、城址的类型多样,其中回字形的城址占相当的比例。 3、城址始建年代不详,多个时代沿用。 4、城址的数量多,人口多。 5、城址不仅具有军镇意义,更有民镇意义。 基于笔者的文献功底有限,对许多宏观的问题阐述的不够,对一些微观问题的看法更显稚嫩,更有深入研究之必要,这都有赖于日后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