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现代妇科病,在育龄期女性的发病率为6-10%,在不孕不育女性中可达30%。EMs患者中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目前,腹腔镜手术与性激素的应用已成为EMs主要治疗方法,辅助生殖技术为患者改善生育状况带来希望,然而术后复发、粘连引起的盆腔疼痛及不孕,甚至远处转移及癌变严重损害着女性身心健康。1927年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至今仍被众多实验证据所支持,但经血逆流是妇女月经期常见的现象,而EMs发生率与其比较相对较低。近年来EMs“在位内膜决定论”的发病学说补充和发展了经血逆流理论。但是在位子宫内膜究竟通过什么途径“决定”了EMs何时发生及如何发展,尚无相关报道。EMs直接与月经相关,月经期间子宫螺旋动脉收缩,子宫内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至盆腔,在异位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前均处于缺氧状态。近年研究发现缺氧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而EMs可以浸润、转移及复发,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性和生物学行为。因此,探索缺氧在EMs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对于解释EMs诸多生物学行为根源,寻找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的研究持续缺氧以及急性缺氧对EMs细胞及组织增生,凋亡,血管生成等影响;探讨不同来源的子宫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以及在SCID小鼠模型的不同移植部位,EMs病灶形成与缺氧、血管生成和粘连等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人子宫内膜细胞,比较缺氧或者常氧培养对于不同来源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通过SCID小鼠异种移植人子宫内膜建立EMs在体模型,观察经缺氧或高氧预处理移植物后病灶的生长情况;在SCID小鼠EMs模型观察EMs在位或异位内膜移植,以及SCID小鼠腹腔内或皮下不同部位EMs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应用细胞荧光免疫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HE染色,免疫组化技术,Western blot和ELISA等方法检测与增殖,凋亡,血管生成和缺氧等相关蛋白因子的表达。结果1、子宫内膜细胞在缺氧培养组比常氧培养组凋亡率上升;在缺氧环境下,EMs细胞伪足比对照组细胞形成增多,而凋亡率减少。缺氧培养使EMs细胞表达HIF-1α,VEGF,Ki67比常氧对照组增加。2、在SCID小鼠EMs模型中,经缺氧预处理后的移植物与高氧及常氧预处理对照组比较,移植物重量增加;缺氧预处理组病灶中的MVD、HIF-1α、VEGF和Ki67等蛋白表达增加。3、不同来源的内膜组织在SCID小鼠腹腔内生长方式不同,EMs异位内膜移植物的重量,组织中CD34、VEGF、HIF-1α和CA125表达以及SCID小鼠腹水中CA125含量比在位内膜组以及对照组内膜移植物明显增加。4、SCID小鼠腹腔内移植组织与网膜及腹膜形成粘连带,粘连带内可见血管生成;而皮下移植的组织粘连带形成相对较少。皮下移植病灶的体积增加明显,以及MMP-2和TIMP-2,MVD,VEGF和HIF-1α表达均高于腹腔内移植病灶。结论1、缺氧培养促使EMs内膜细胞凋亡的同时,也促使EMs内膜细胞表达HIF-1α、血管生成和增生相关蛋白;EMs细胞抗凋亡以及增生能力要高于对照内膜细胞。2、急性缺氧促进EMs移植病灶表达HIF-1α、血管生成以及增生相关因子,影响病灶生长。3、EMs异位内膜移植病灶生长能力要强于EMs在位内膜以及非EMs对照组内膜, EMs在位内膜与对照内膜也存在差别,异位内膜细胞可能是EMs在位内膜缺氧选择的结果。4、SCID小鼠不同部位的EMs移植物生长以及粘连带形成存在差异,粘连、血管生成以及HIF-1α等因子表达也不同,这说明局部缺氧微环境影响EMs病灶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