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在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力保障,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它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大物博,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基础、政府政策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若长期存在,势必将冲击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权利平等、国家稳定和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区域教育不均衡的研究,聚焦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公共产品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并着重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首先,回顾了我国教育发展变迁历程,描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并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在教育经费支出总量、教育人均经费、教育支出增量、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师生比差异五个方面的测量,着重说明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其次,本文着重从“治理理论”的视角,采用1995-2011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分析政府、家庭个人、社会组织等教育治理主体在发展区域教育的角色及作用差异。政府受财政分权体制、政府激励机制和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其教育财政支出,家庭个人对教育收益率的判断影响个人微观层面的支出,区域社会组织支持的差异影响社会力量对教育的补充。结语部分治理主体分析,再结合美国、英国、日本等相关国家比较成熟的治理区域教育不均衡的经验,最后提出治理我国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