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转型期,张荫麟作为这一时期史学学科转型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之一,其史学成就及思想颇具表征意义。对张荫麟史学思想的发掘不仅可以了解一位天才历史学家的学思历程,从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可以洞悉近代整个历史学科的转型,窥视今日中国历史学科的主要特点和具体形态。张荫麟生平素志在于通史,对通史的编纂体例、史事择取以及表达艺术上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诠释,能够为今天的通史编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以张荫麟的史学做为叙述主题,将其散于文章著述里的史学思想进行归纳式提炼。在归纳论述的同时,为了不以今意己意忖度,不用后出外来系统附会,更加注重对张荫麟的学术环境及其学术脉络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希望真正能够对张荫麟史学和所处时代有一定了解。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学术履迹、第二章理想的史料与精湛的考据、第三章史学的哲学之思、第四章科技史研究的先驱、第五章通史编纂的遗产。第一章以张荫麟的学术履迹为主线,回顾张荫麟学生时代的学术训练及在梁启超的带领下树立了治史的学术志向。第一部分介绍张荫麟短暂的人生轨迹,记述了其人生的主要大事件和学术活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张荫麟在清华学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训练,指出在清华园七年的学术训练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积累,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留学经历则使他接受了严格的哲学和社会学训练。第三部分则指出从新史学的脉络来看,张荫麟确实是梁启超的学术继承人,他超越了考证、方法、史观、史料各派,真正得到了梁启超“史学新义”的精髓。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张荫麟的史料观与考据思想。第一部分阐述张荫麟对史料的态度和对史料的选择。第二部分强调张荫麟以考据而少年出名,所发表文章的一大半都关于考据,但他却并不止步于考据,认为史识和史才最难。第三章是史学的哲学之思,分两节。第一部分是亦史亦哲,认为张荫麟不仅擅长历史学,由于专业出身和留学背景,其哲学研究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指出把哲学的思考引入到史学中是张荫麟超出同时代历史学家的高明之处。第二部分为默证之争,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回到20世纪20年代疑古运动思潮的大背景下梳理张荫麟发表默证观点的前因后果;之二把时间的距离拉近到本世纪初,对彭国良的《一个流行了八十余年的伪命题——对张荫麟“默证”说的重新审视》和宁镇疆的《“层累”说之“默证”问题再讨论》两篇论文进行商榷。第四章是科技史研究的先驱,提出张荫麟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可能有些纰漏,但其开拓之功,其文之精详博雅,至今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日后科学史家指路引航。第五章是通史编纂的遗产,分危机修史、体裁探索、史事择取、表述艺术等四部分,能够为今天的通史编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