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分析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的征象,探究在病变性质预测中VR三维重建的作用,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08月至2019年02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就诊的SPN(直径≤2.0cm)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的征象,探究在病变性质预测中VR三维重建的作用,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08月至2019年02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就诊的SPN(直径≤2.0cm)病人(统共101例)的相关病例信息、常规螺旋CT及VR三维立体重建的图像。通过旋转VR三维重建图像选取最佳观察角度及选择螺旋CT最佳显示层面,对结节的位置、边缘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征象观察、分类并记录。根据VR三维重建显示结节所在位置分为3类:上叶结节、中叶结节和下叶结节。根据VR三维重建显示结节与血管的关系分为三型:I型,引向结节或近结节表面的血管明显增粗、增大,并且多支血管进入结节;II型,引向结节的血管单支进入结节;III型,结节周边血管略受压推移或无明显改变。根据VR三维重建显示结节与胸膜接触的面积大小及接触处胸膜的改变分为三型:I型,与胸膜之间的接触表现为非宽基底接触(如呈条带状接触),并且四周胸膜因为牵拉而内聚;II型,与胸膜的接触表现为宽基底接触,四周胸膜表现为牵拉内聚变化或指向中心汇集的皱褶状;III型,与胸膜的接触表现为宽基底式的接触,四周的胸膜比较平整无向中心汇集表现。根据VR三维重建显示边缘形态可分成两型:I型,该结节的表面表现为触须状、分叶或棘突的大块:II型,表面由数个小团块堆叠起来的团块或者近似光滑规则的团块。通过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比,探究VR三维重建各显示征象不同分型之间对SPN良恶性的辨识能力。根据记录的在常规螺旋CT及VR三维重建中对病灶特征如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模糊、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的显示情况,计算二者对病灶各征象的检出率,然后根据两种检查征象的表现分别对结节进行良恶性预测,并与术后病理比对,分析常规螺旋CT及VR三维重建对SPN征象的显示效果和诊断效能。从而探究三维重建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肺小结节早期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结果:本次收集的101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回示恶性63例(62.4%),良性38例(37.6%);恶性组患者平均年龄(45.26±12.08岁)较大,而良性组患者平均年龄(39.83±7.43岁)较小(见表1)。根据患者VR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及术后病理分析:对结节位置与术后病理良恶性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对血管与患者结节良恶性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I、II、III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见表3);分析患者胸膜变化与结节良恶性的关系,结果显示I、II、III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对结节不同形态与结节良恶性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I型和II型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1)(见表5)。进一步联合分析SPN良恶性与形态、血管、胸膜的关系,其中恶性患者中,形态表现为I型、与血管关系为I型、与胸膜关系为III型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见表6)。分析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模糊、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各征象在常规螺旋CT及VR三维重建图像中的检出率,结果显示VR三维重建中上述各征象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螺旋CT(见表7);分析常规螺旋CT与VR三维重建对结节良恶性预测的符合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显示VR三维重建评估结节良恶性的符合度、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螺旋C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9)。研究结论:当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图像显示结节包绕着两支及以上粗大的血管,或结节与胸膜接触且周围胸膜呈现牵拉内聚改变,或表现为棘突、触须或分叶状时,该结节很有可能是恶性。结节良恶性与位置关系仍需进一步总结。VR三维重建技术可更加清晰显示结节征象,其对结节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模糊、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等征象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螺旋CT,并可提高早期良恶性预测的准确度。因此,通过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孤立性肺小结节征象显示的更清楚,为准确、快速的早期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此技术具有极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汗孔角化症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面颈部、四肢等为好发部位。皮损以边缘堤状隆起,中央处皮肤正常或轻度萎缩为特征。其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鸡眼样板。目前汗孔角化症的治疗主要有外用5-氟尿嘧啶、液氮冷冻、CO2激光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治疗后患处可出现瘢痕、色素沉着及减退等症状,而且恢复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复发等情况
目的:通过对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短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然后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并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PELD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按照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
目的:分析改良型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术和传统肌骨瓣移植术在治疗Fi CatⅡ期股骨头坏死相关的效果;主要的探讨对象就是两种手术在时间以及手术中出血量的不同,而且会跟踪观察手术后的相关临床相关信息,把手术前和手术后的相关临床以及相关医学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来比较治疗Fi CatⅡ期股骨头坏死两种不同方式的效果。方法: 把我院在2016年9月到2018年10月间患有该病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目的了解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无并发症的术膝关节局部皮肤温度与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elin-6,IL-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初次行单侧
目的了解肺动脉分支起源、分布及其变异,对肺动脉栓塞、肿瘤、动脉炎等肺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以及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解剖基础。由于相关疾病的临床危险性以及近年来发病率的逐年提升,这就对医师迅速、精确定位肺动脉解剖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肺动脉解剖与变异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实体解剖与肺动脉造影,而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侵袭性高,进展快,病死率和复发率高。目前以肝切除术为主的外科治疗仍是PLC首选治疗方法,但仅有30%的患者可获得早期手术机会,而非手术治疗中血管介入治疗存在手术操作难度大等缺点;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大,且肝功能不全限制了化疗及放疗的应用,目前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新型治疗方式。呼肠孤病毒是一种具有抗肿瘤作
目的:依据医学影像学的表现特征对细菌性脑脓肿进行确诊,并根据医学影像学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1年10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39例细菌性脑脓肿患者,于治疗之前依据CT所示低密度病灶及其MRI弥散受限、环状强化、T2信号环对细菌性脑脓肿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依据医学影像学的表现选择药物保守治疗、CT定位下穿刺冲洗引流或开颅脓肿切除治疗。结果:39例患者均于
目的通过对青岛市立医院甲状腺癌患者的患病特点和临床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症发展状况。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影响因素和肿瘤转移情况,分析不同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后的预后,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拟定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市立医院普外科。回顾性分析了182例首次接受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
目的:研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及机制,为临床诊疗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OA患者进行OWHTO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内外翻应力位片,膝关节MRI,在X线片上测量测量股胫角(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内会聚角(JLCA)、髌骨高度(PH)、胫骨平台后倾角(PTSA)等,根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