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溶瘤痘苗病毒对小鼠CMT93结直肠癌模型及CT26肝转移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发病率第3和死亡率第4的肿瘤,2018年新增病例近200万,死亡人数近100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腹腔镜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其对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的影响有限,急需开发新的治疗方案。肥胖、缺乏运动、饮酒、吸烟等已被确定为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基因结构的异常也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结直肠癌中除了存在APC、K-Ras等原癌基因以及p53等抑癌基因的突变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其存在较大比例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微卫星不稳定性导致结直肠癌更容易积累突变,更易产生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新抗原,也使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疗法有很好的反应。溶瘤病毒具有能选择性在肿瘤细胞内复制裂解肿瘤细胞、引起机体抗肿瘤免疫等特性而成为近年来很有潜力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溶瘤病毒以多形式多途径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激活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抗肿瘤免疫的活化是溶瘤病毒发挥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溶瘤病毒疗法相比手术、化疗和放疗的一个显著优势。肿瘤免疫的活化不但对不能手术的肿瘤灶有作用,而且还可以作用于远端转移瘤,有效的防止肿瘤的复发。目前已有3种溶瘤病毒获批用来治疗肿瘤,包括用于治疗含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癌症的Rigvir、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Oncorine(H101)以及治疗黑色素瘤的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溶瘤痘苗病毒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很有潜力的制剂,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了系统广泛的研究且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有多种基因工程溶瘤痘苗病毒先后进入临床试验。其中JX-594(pex-vec),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痘苗病毒进入了临床三期的研究。遗憾的是相比其他的治疗手段,并未显示出更好的疗效,迫切需要开发新一代的溶瘤病毒制剂。痘苗病毒在自然界长期选择压力下获得的毒力基因以及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的基因增强了痘苗病毒的生存能力。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该基因对于病毒在静止细胞中复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分裂期细胞中的复制不是必需的,TK基因的删除增强了病毒的肿瘤选择性,且可降低痘苗病毒的毒力。N1L基因也是痘苗病毒很重要的毒力基因,具有明显的神经毒作用,研究表明N1L基因的删除能有效降低痘苗病毒的毒力。而在鼻感染痘苗病毒的疾病模型中,缺失N1L并不影响CD4+T和CD8+T细胞向肺炎症部位的浸润,也不影响这些细胞的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我们推测痘苗病毒双删除TK基因和N1L基因既可增强痘苗病毒的肿瘤选择性又可以降低痘苗病毒的毒性。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机体细胞免疫能力。IL-21体外可增强特异性CD8+T细胞的抗原亲和力,联合IL-15可上调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刺激信号CD28的表达,体外协同IL-15可刺激记忆细胞和初始CD8+T细胞的扩增,通过STAT1信号通路介导CD8+T细胞转录因子T-bet的活化,诱导表达颗粒酶和穿孔素,增强细胞毒活性。此外,IL-21可诱导小鼠NK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表达高水平的IFN-y和穿孔素等杀细胞效应物质。课题组团队首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VVΔTK的病毒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溶瘤病毒VVΔTKΔN1L-RFP和VVΔTKΔN1L-mIL21。研究其在体外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MT93、CT26和肺癌细胞CMT64、CMT167、CMT170、LLC的复制和杀伤能力;体内治疗小鼠CMT93、CT26、CMT64细胞皮下瘤的能力以及CT26肝转移瘤的能力;并研究其治疗CMT93皮下瘤及CT26转移瘤的潜在机制。第1部分 新型溶瘤痘苗病毒对CMT93、CT26、CMT64皮下瘤模型的治疗作用目的检测新型溶瘤痘苗病毒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杀伤能力及对肿瘤细胞皮下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1.细胞杀伤实验(MTS法)检测溶瘤痘苗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细胞系和肺癌细胞系的杀伤能力。2.复制实验检测病毒在小鼠结肠癌细胞系和肺癌细胞系的复制能力。3.建立小鼠肺癌细胞系CMT64、结肠癌细胞系CMT93及CT26皮下瘤模型,检测溶瘤痘苗病毒治疗这3种细胞皮下瘤模型的疗效。结果1.VVΔTKΔ-mIL21 和 VVΔTKΔN1L-RFP 对 CMT93、CMT64、CMT167、CMT170、LLC均有较强的杀伤能力,且这些细胞均支持病毒的复制。溶瘤痘苗病毒VVΔTKΔN1L-mIL21在CMT93中复制,可以产生mIL21并分泌到细胞外。2.VVΔTKΔN1L-mIL21 对 CT26 杀伤能力较低,EC50 均值达 57 PFU/cell。VVΔTKΔ-mIL21在CT26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也相对较弱。3.VVΔTKΔN1L-mIL21 及 VVΔTKΔN1L-RFP 的治疗可有效延缓 CMT64、CT26皮下瘤生长。4.VVΔTKΔN1L-mIL21 及VVΔTKΔN1L-RFP 的治疗可部分清除 CMT93 皮下瘤模型,VVΔTKΔN1L-mIL21治疗组7只小鼠经治疗后有6只小鼠CMT93皮下瘤消失,肿瘤清除率达85.7%;VVΔTKΔN1L-RFP治疗组7只小鼠经治疗后有3只小鼠皮下瘤消失,肿瘤清除率为42.9%,两病毒治疗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VVΔTKΔN1L-mIL21治疗有效延缓CMT64、CT26皮下瘤生长,部分清除了 CMT93皮下瘤,清除率达85.7%(6/7)。第2部分 新型溶瘤痘苗病毒治疗结直肠癌细胞系CMT93皮下瘤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新型溶瘤痘苗病毒治疗CMT93皮下瘤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CMT93皮下瘤模型,待小鼠皮下瘤平均体积长到150 mm3时随机分为3组,使每组小鼠肿瘤平均体积相同,分组当天记为D1天。D1、D3、D5天分别用 PBS 100 μL/鼠、VVΔTKΔN1L-RFP 1×108 PFU/100 μL/鼠、VVΔTKΔN1L-mIL21 1×108 PFU/100 μL/鼠对 3 组小鼠进行治疗。2.D7、D14、D20天,随机取各实验组小鼠3只,收集其淋巴结、脾脏、皮下瘤、血清。3.组化检测皮下瘤冰冻切片CD4+T、CD8+T的浸润,检测痘苗病毒衣壳蛋白、检测mIL21蛋白。4.流式分析淋巴结和脾脏中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以及NK细胞的改变。5.IFN-γ释放实验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对肿瘤细胞及病毒肽的反应。结果1.病毒治疗3次后,D20天,VVΔTKAN1L-mIL21治疗部分清除CMT93皮下瘤(2/3)。2.病毒治疗后,改变了 CMT93皮下瘤微环境,两病毒治疗组与PBS组相比,皮下瘤组织CD4+T和CD8+T细胞的浸润显著增加。3.病毒治疗后D7天,VVΔTKΔN1L-mIL21 相比 VVΔTKΔN1L-RFP 和 PBS组,其脾脏CD4+T细胞占CD3+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同时CD8+T所占比例显著升高,VVΔTKΔN1L-mIL21治疗改变了小鼠脾细胞CD4+T和CD8+T细胞亚群的比例。4.病毒治疗后D7天,两病毒治疗组脾脏Tem-CD4和Tem-CD8均显著高于PBS 组;第14天和第20天,VVΔTKΔN1L-mIL21 相比VVΔTKΔN1L-RFP和PBS组,其脾脏Tcm-CD8显著升高。5.病毒治疗后第20天,VVΔTKΔN1L-mIL21治疗组小鼠相比PBS组,CMT93-MMC、B8R刺激小鼠脾细胞后分泌的IFN-y显著升高。结论VVΔTKΔN1L-mIL21治疗改善了皮下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脾脏免疫记忆细胞的形成。第3部分新型溶瘤痘苗病毒治疗结肠癌细胞系CT26肝转移模型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新型溶瘤痘苗病毒经静脉注射到达远端肿瘤的能力及对CT26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和潜在机制。方法1.小鼠结肠癌细胞系CT26经脾注射建立肝转移模型,模型建立后第5、7、9天肝组织HE染色检测确定CT26肿瘤细胞有无肝部定植,模型建立后3、4、5周B超检测肿瘤肝部生长情况。2.建立CT26肝转移模型,模型建立当天记为D0天,并于D7、D9、D11、D21、D23、D25 分别用 PBS 125 μL/鼠、VVΔTKΔN1L-RFP和VVΔTKΔN1L-mIL21各2×108 PFU/125μL/鼠进行治疗。统计各组小鼠生存时间,绘制小鼠生存曲线。3.建立CT26肝转移模型,模型建立当天记为D0天,并与D7、D9、D11对各组小鼠进行治疗,D14、D18天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肝脏、脾、淋巴结、血清、血液等进行各指标检测。4.组化检测小鼠肝脏组织冰冻切片CD4+T、CD8+T浸润,检测痘苗病毒衣壳蛋白。5.流式分析淋巴结和脾脏中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6.ELISA检测小鼠血清mIL21的含量。结果1.小鼠结肠癌细胞系CT26经脾注射建立肝转移模型很稳定。2.VVΔTKΔN1L-RFP和VVΔTKΔN1L-mIL21病毒相比PBS治疗CT26肝转移模型,均取得很好的疗效,延缓肿瘤的发展。3.VVΔTKΔN1L-RFP和VVΔTKΔN1L-mIL21病毒能够通过血液循环达到肝部肿瘤发挥溶瘤作用。4.VVΔTKΔN1L-RFP和VVΔTKΔN1L-mIL21病毒的治疗重塑了CT26肝转移肿瘤的微环境,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小鼠淋巴结和脾脏T细胞亚群发生改变。结论VVΔTKΔN1L-mIL21能够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部肿瘤发挥作用,延缓CT26转移瘤的发展,重塑CT26肝转移肿瘤的微环境。
其他文献
随着能源消耗的加剧,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应用有机朗肯循环(ORC)技术将低品位的热能转变为高品位的电能,是合理利用中低温热源的有效技术。膨胀机作为ORC热功转换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对ORC系统的影响极大。而目前膨胀机多存在效率低、泄漏严重、可靠性差等缺点,成为制约ORC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急需开发高效稳定透平膨胀机。另外,由于热源和冷源存在波动、不稳定等状况,研究ORC
学位
金属钼(Mo)因其优异的导电、导热和化学稳定等特性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及光伏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金属Mo薄膜以较低的接触电阻及良好的热稳定性成为背电极的理想材料,可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及其热稳定性。目前,Mo薄膜作为背电极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兼得好的粘接性能和优异的电学性能。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分别从Mo靶材的微观组织、单层Mo薄膜的热处理方式、双层M
学位
研究背景肿瘤作为一种衰老性疾病,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上升。已有研究报道,与年轻肿瘤患者相比,年老的患者肿瘤的转移率更高,总生存率更差,并且对靶向治疗的反应性也更差。免疫系统是哺乳动物中一种有效的保护性生理系统。免疫系统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均与年龄相关变化有关,这称为免疫衰老。免疫系统在控制肿瘤进展的方面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会损害免疫监测,从而促进年老患者的肿瘤进
学位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仍高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病理性心室重塑,包括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最后共同通路。已有研究报道,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与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密切相关。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可特异性去除组蛋白3(H3)第4位和第9位赖氨酸(K4和K9)的单双甲基,在胃癌,小细胞肺癌(SCLC)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等
学位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所有肿瘤第8位,尤其在中国高发,豫北地区尤其是林州地区发病率居世界第一。食管鳞癌是中国范围内最常见的食管癌组织学类型,占90%以上。因为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缺乏,很多患者一旦发现即处于晚期,丧失了绝佳的治疗机会。尽管近年来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其死亡率居高不下,居所有肿瘤第6位,五年生存率
学位
本文借助对BIM技术的探索,并结合当前市场的经验教训对房建工程中的BIM技术进行科学分析。
期刊
癌症和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癌症和传染性疾病的初期阶段,尤其是潜伏期,其生物标志物的含量非常低,发展快速且灵敏的检测方法,对癌症和传染性疾病的及时发现、预防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廉、易于微型化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传感界面的有序性、有效的电流信号转换和放大可以显著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DNA四面体是相对较为简单的纳米结构,可以为识别元
学位
针对现状百二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修复改造的应对思路和解决措施。采用土钉支护与衡重式挡墙相结合的方法建设河道护岸,解决了河道两岸施工空间限制的问题;尝试采用土工固袋作为河底防护材料,解决河道防洪安全与生态功能修复之前矛盾的问题。
会议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的肿瘤,是由黑色素细胞发生突变形成的,是一种侵袭性非常高的皮肤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占皮肤恶性肿瘤首位。尽管防治手段在发展,但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仍继续以每年约3%的速度增长,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易转移,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在研究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上,探索出来稳定且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可以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并具有
学位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主要疾病之一。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930万例,癌症相关死亡为1000万例,胃癌发病率排名第五;胃癌的发病率为5.6%,死亡率为7.7%。通过对其更多的认知、更早的发现和联合治疗方案,胃癌患者的生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最终会因为复发转移而去世。因此,寻找新的胃癌靶向基因和探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