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由于政府实行了由再分配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渐进式改革,就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市场转型期。市场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配置方式由计划指令向市场决定转变。自倪志伟提出市场转型理论后,人力资本的回报机制就成了一个研究热点。边燕杰等人则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本研究尝试着把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考察二者的相互关系。 本文作者以进城农民和下岗女工为个案,研究他/她们职业经济地位的获得。这两个群体同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关,都需要在市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上求职。所用数据来自两次问卷调查:成都市进城农民调查和成都市下岗女工调查。研究发现: 1、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机制不断地加强。 国外学者的调查表明,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机制会使弱关系的作用得以凸现(即通过异质性群体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回报),而在对中国的早期研究中发现,存在着独特的强关系影响(即通过“人情”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在本研究中,强关系假设没有被证明,而弱关系假设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而且,随着人力资本的效用的提高,社会资本的效用出现下降趋势。 2、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呈现断裂。 不少学者从理论上提出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断裂,但是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在对市场转型的经验研究中,又忽视了这种断裂的存在.本研究从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上证明了劳动力市场的断裂。这首先表现为不同群体在教育回报上的不同效用:在进城农民群体中教育回报没有得到体现,在下岗女工群体中,教育回报非常低,但是具有统计意义,并且在再就业过程中,教育回报率增加了。其次是就业群体的工作经历出现断裂:对下岗女工来说,工龄失去了人力资本积只的意义,对进城农民来说,务农经历反而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这种断裂还表现在两个群体不同的求取方式上,相比于进城农民,下岗女工有更多的体制资源可以利用。 3、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和异质性因素增加。 不平等表现为收入差距随着市场要素的增加而扩大;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教育回报没有产生作用,体力劳动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回报,这使女性因分工的不同而处于劣势地位.异质性表现为下岗女工和进城农民的人力资本要素和社会资本要素具有不同维度和效用。 本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劳动力配置中的市场要素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这种配置机制又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断裂.如何建立统一的咽罗就““了理论和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