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画一律”的美学思想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2735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画一律”是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中的重要命题。自北宋苏东坡首倡此理论以来,学界景从如云。但进入二十世纪,有关“诗画一律”的合理性争议极多,辩论纠缠枝蔓。诗与画能否一律?诗与画在何处一律?“诗画一律”是实然还是应然?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答。“诗画一律”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组命题虽经常混用,但在考察过相关的研究文献后可以发现二者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这是解开“诗画一律”争议的关键。“诗画一律”是美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是苏轼对王维绘画做出的具体评价。“诗画一律”强调审美创作、审美鉴赏,却并不指导具体的门类艺术进行实践。
  本文从苏东坡论艺的文献中把握“诗画一律”的意蕴,深化该命题的美学价值。在传统文艺理论中,“诗画一律”原是不证自明的观点。以门类艺术观来看“诗画一律”则该命题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诗、画的确存在表达媒介的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古人并未忽视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但仍然视“诗画一律”为艺术的重要原理,突出了命题的重要性。此外,单独研究“诗画一律”的审美内涵是有文献根据的。东坡论艺强调创作者的艺术想象与表达能力的统一,例如以“成竹于胸”说为核心的审美创作论;在欣赏艺术品时关注艺术家的人品和学识,例如以“寓意于物”说为核心的审美鉴赏论。因此,“诗画一律”的理论边界超过了对具体门类艺术实践进行指导的理论范围,它是苏东坡人生观与哲学观在艺术领域内的体现,是审美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今日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研究颇具启发。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三个:第一,搜集、整理东坡论艺的文献资料,尤其关注他对诗、书、画的看法,归纳“诗画一律”的审美意蕴。第二,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比中西方关于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理论文献,通过不同的文化视角理解“诗画一律”的特殊性及其艺术理论价值。第三,结合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以古鉴今,从更广阔的维度观照“诗画一律”的理论价值。
  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文章选题、选题价值以及研究综述,勾勒“诗画一律”的理论轮廓。第一章辨析“诗画一律”的学理内涵,确定“诗画一律”美学研究的两个维度,即审美创作之维与审美鉴赏之维。第二章集中研究苏轼论审美创作的特征以及缘由,具体来说分为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的过程和创作的效果。第三章结合苏东坡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解释他以艺术家人格和学识为审美鉴赏对象的合理性和特殊性。最后,余绪部分涉及“诗画一律”在今日美学和艺术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重新考察现代审美变迁与中西诗画分合观之间的联系。
  
其他文献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是我们熟悉的叙事分类,但“第二人称叙事”却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和困惑的概念。第二人称叙事作品数量少、理论研究被忽视,在现有的少量研究中,还广泛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指鹿为马的现象。同时,有关叙事人称的理论研究因为长期忽视第二人称叙事,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也带来了不少理论上的含混和错误的论断。本文以第二人称叙事为研究对象,首要的目标是从叙事学的角度,补全叙事人称研究的版
学位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哲人,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马尔库塞去世至今已有40多年了。国内关于马尔库塞的研究成果也已汗牛充栋。以往学者对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研究多以其新感性理论、审美乌托邦理论为研究对象,有些学者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立场上,批评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读。较少有学者将马尔库塞美学中的“爱欲-政治”思想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研究。可以说,马尔库塞从一开始
学位
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中国心性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存在与本体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唐代禅宗心性论继承发展了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儒道玄三家心性思想以及中土佛教初传时期对心性问题的探讨,将主体之心性与本体之心性统一起来,标志着佛教心性论的成熟,具有无情有心、体用不二以及心性自然三大思想内涵。唐代禅宗心性论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对话、圆融的。人与自然具有共同
学位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建构起极富创见的文化理论体系。威廉斯的“共同体”文化理论将文化理论与其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建构起一种以有教养、参与式的民主为特征的“共同体文化”应对外源性危机与内源性危机交织的当代文化困境。  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共同体”一词是一个复杂的广义概念,在政治伦理层面包含着共同性、个体价值的彰显与集体利益的实现、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理论批评家之一。作为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他一直通过对文学批评的有意识的背离实现文化研究的超越与突破。  从威廉斯整体的学术成果来看,文学批评始终占据威廉斯整个研究的重大篇幅。威廉斯逐步形成了自己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成果与英国社会强大的文学批评传统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强大传统的影响下,威廉斯在利用文化研究介入政治话语的时刻不得不通过构造一种新的文学
刘勰《文心雕龙》依经立义,预设儒家理想的文学范式,以此为标准对历代文学演进情况进行评判和规约。由于文学阐释受制于儒家文化意识,刘勰在援引具体而微的历史事件或评论具体文学现象时总会依照儒家理想范式进行理论上的重新阐释和建构,其文学阐释便与历史真实产生了龃龉。  儒家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品格的塑造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勰宗经思想的选择与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主流路径是一致的。刘勰在意识形态元叙事的控制
十九世纪是西方音乐艺术百花齐放的世纪,而音乐美学领域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传统的音乐美学历史研究,主要从十九世纪音乐美学各主要思想流派之间交锋与对立的角度来对这一时期加以考察。但这还不足以概括十九世纪音乐美学演进历程内含的逻辑。这诸多思想流派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为音乐自在而独立的对象价值提供一种解答。  通过对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形态的考察,会意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中,音乐都缺少一种艺术门类
学位
战争总以狂飙突进式的破坏力摧残人的身心,先辈将经历抗日战争的巨大痛苦一写入词,留下了读不尽的悲酸。抗战词坛中的“战争书写”记录了此时期外患日亟、社稷倾圮加给国民的创伤,而以至刚至大的勇气血性、自动自觉的民族精神发前人未发之语,以词搴旗拓路、以笔代戈杀敌,充分发挥了词体鼓吹宣传、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讨论抗战词坛为词体适应世运变迁而做的理论准备,整体表现为两条线索,一是出现
学位
明清是中国古典戏曲走向完善并获得长足发展的繁盛时期,作家众多,作品也如雨后春笋随之不断涌现。蒋士铨作为“雅部之殿军”,其历史剧创作,尤见其个人情怀与戏剧创作理想,在清中叶的戏曲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蒋士铨历史剧创作进行研究,从创作心态、情节内容、思想观念、叙述技巧等多方面,比较分析了蒋士铨历史剧与前代史传作品和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异同,并结合蒋士铨同时期的诗歌梳理出其历史剧推陈出新背后的情感
学位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唐代山水游记中所展开的关于唐代生态审美观的研究是可观的。一方面,这体现了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所形成的对山水自然的观看之道,这种由哲学思想层面影响文人自身的自然审美观,继而下沉至山水游记文学作品中,因此表明了从文学美学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生态美学意蕴。然而,另一方面,一次的山水审美经验是暂时的,而且由于文人自身遭遇的诸多其他因素,自然审美欣赏中的生态性并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