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美学中的“爱欲--政治”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哲人,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马尔库塞去世至今已有40多年了。国内关于马尔库塞的研究成果也已汗牛充栋。以往学者对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研究多以其新感性理论、审美乌托邦理论为研究对象,有些学者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立场上,批评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读。较少有学者将马尔库塞美学中的“爱欲-政治”思想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研究。可以说,马尔库塞从一开始就是以政治的目的去研究爱欲的,政治是爱欲的目的,爱欲又是政治的根基。“爱欲-政治”既是透视马尔库塞美学的一种视角,又是一个统摄性的概念。在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中,“爱欲-政治”相互支撑、相互转化,而又以爱欲为根本。“爱欲-政治”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又彼此具有独立的价值,它既区别于一般的爱欲理论,也区别于其他的政治理论。马尔库塞强调爱欲,是要以爱欲来改造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异化理性,从而重建关注人存在状态的具体哲学。“爱欲”立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性,而不是传统哲学所看重的本质属性。“爱欲”的关系属性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并尊重彼此的差别。所以,“爱欲-政治”的立足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存在状态,这对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从巴迪欧、朗西埃等人的美学思想中都可以看到马尔库塞“爱欲-政治”思想的影子,可以说,“爱欲-政治”思想既顺应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也顺应了新人文主义潮流,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极其重要的美学思想资源。
  本文整体上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马尔库塞“爱欲-政治”思想的理论背景。古典哲学中的爱欲和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近现代哲学中的爱欲和政治则分离了,技术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马尔库塞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批判“技术-政治”,重新倡导“爱欲-政治”,这是他为革除近现代西方社会弊病而做的理论努力。
  第二章主要解决马尔库塞如何建构其“爱欲-政治”美学思想的问题。他整合了弗洛伊德爱欲理论、古希腊神话和哲学传统以及青年马克思思想,建构了以政治向度为主的爱欲哲学。在这个过程中,马尔库塞悬置了马克思理论中“人”的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而换成了弗洛伊德理论中具有先验性的爱欲本能结构的人的概念。这样,爱欲与政治就在哲学层面上联结在了一起。
  第三章主要探讨“爱欲-政治”的实现路径及其矛盾性问题。马尔库塞区分了本能结构革命和现象界革命,并认为只有实现了本能结构革命才能实现“爱欲-政治”,因此“爱欲-政治”的实现路径只能通过审美之维。这让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面临着无法避免的实践性难题。
  第四章就主要探讨马尔库塞“爱欲-政治”美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问题。我们认为,马尔库塞的这种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美学意义、生态意义和政治意义,并且对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及死欲政治、友爱政治等理论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关于饮食生活的书写。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自觉与饮食新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学,对于深入考察魏晋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绪论部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我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着政权更替、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原有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南北方物种的交换、少数民族饮食的
学位
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已有,并延续至今。士人通过阅览典籍而博通古今、知晓经术,积累起诗赋写作的文学素材,同时,文学创作的兴盛也为阅读传统注入蓬勃的时代活力。自晋武帝建立政权至刘裕以宋代晋,王朝统治虽然历经政权动荡和频繁战乱,但思想文化却仍在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女性活跃于政治、文学、艺术等不同社会领域,她们博览群籍,兼具才识与德情,拥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时代风尚。本文对两晋女性的
学位
本文题目为《唐前使用与影响研究》。《列女传》是西汉永始元年(前16年),刘向在校理皇家藏书期间编订的一部专载女性事迹的书籍。本论文主要梳理了《列女传》自成书至唐建立(618年)前的使用与影响情况,并进一步探讨此种情况的成因。本文以朝代演变谋篇布局,共分成书特征及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魏晋时期及南北朝时期四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探讨《列女传》的成书特征及其在西汉的使用与影响。本章认为《列女传》
自古文士笔下之“桂”,从植物指向性来区分,有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两种。而宋人所吟咏的“桂”,主要是木犀花而非秦汉人所写之樟科桂树。就其意象内涵,则是沿袭了前代樟科之桂的多种意蕴——屈原香草喻人之高品,《招隐士》之赞隐者幽洁,方士炼药之修仙长生,邰诜东堂之对引申为登科及第等含义,同时又因宋人在创作时并未对植物种类进行严格区分,而将原本属于樟科桂的诸般寓意融合到对木犀科桂花的书写中,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
学位
诸宗元(1875-1932),字贞壮,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清末民初较有代表性的诗人、藏书家和书画家。为人有抱负,参与创办国学保存会,又加入同盟会与具有革命性质的社团南社。他著述颇丰,诗、文、词兼擅,尤其诗歌,得到当时众多名家的称赞。梁鸿志在诸宗元主要诗集《大至阁诗》序言部分记述道:“贞长治诗,垂四十年,不名一家,而所诣与范肯堂为近,陈伯严、郑太夷、俞恪士、黄晦闻、夏剑丞、李拔可交口称之。”①郑
学位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写人见长的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儒学立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他还精通诗画、熟稔戏曲,颇具文人雅趣。这种生活经验和文化涵养投射到小说创作中,使《儒林外史》写人体现出既“外”且“史”的特点:一方面通过“画面感”的营造而超然于“史”之“外”,融诗、画、剧于一体,着意于平静地写人;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信守“史”的原则,以“不涉幻笔”自命,甚至为贯彻“实录”精神不惜消解史传文学
包拯是北宋名臣,其人清廉守正,执法公明,肯为民请命而不畏强权,颇有名望,被后代视为清官的典型代表,其事迹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与此同时,包拯也被搬上了戏曲舞台,成为文学史中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道具”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地探究包公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对包公戏道具从种类、特色、功能、运用特色、文化意蕴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通过整理以往元明清包公戏剧目,归纳包公戏道
学位
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山水诗更是中国山水诗发展的顶峰。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山水诗人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来源于自然山水,唐代山水诗的文本可以反映出唐代诗人的生态审美意识,诗人也从对自然的观照中,发现自然的自性美,在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对自身心灵的修炼与净化作用,从这种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包括以下
自先秦始,有关文、道的讨论就已经开始。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论家的哲学智慧和理想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本文以英语世界为研究范围,以唐宋重要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周敦颐、程颐、朱熹等对文道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探讨唐宋文道关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情况。不同时期的文人对文道关系有不同的论述,本文将紧紧围绕上述文人集中讨论文道关系的重点文章,探
学位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是我们熟悉的叙事分类,但“第二人称叙事”却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和困惑的概念。第二人称叙事作品数量少、理论研究被忽视,在现有的少量研究中,还广泛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指鹿为马的现象。同时,有关叙事人称的理论研究因为长期忽视第二人称叙事,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也带来了不少理论上的含混和错误的论断。本文以第二人称叙事为研究对象,首要的目标是从叙事学的角度,补全叙事人称研究的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