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中国金融业的低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在能够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金融业效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金融业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允许民间资本依法成立民营银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同时为了防止金融风险,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标志着这项层设计者已经把金融业的改革,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于此同时,金融脱媒和流动性不足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中国这种不完全的金融体系下,一方面大量金融资源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低效率的地方政府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导致社会有效融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期限错配,整个金融市场面临着流动性不足的潜在危险。 在201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债的问题列为了明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此同时,审计署对中国政府性地方债务进行了全面普查。根据审计署报道,我国政府性债务超过20.6万亿。为打击通过同业存款和理财产品方式导致的金融脱媒,2013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习惯性的释放流动性,导致银行隔夜拆解利率最高时高达30%。2013年11月5日,央行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部分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业务开展类贷款融资或虚增存款规模,加大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果。为监管愈演愈烈的影子银行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特意颁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107号文件。文件首次明确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构成,并要求各监管机构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要求人民银行负责社会各类融资的统计汇报,建立影子银行专项统计。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国正在推进的金融改革为主题,从多个视角分析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的改革问题。全文分为七个章节,具体的研究结果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该章简要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主要内容。 第二章的题目是《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本章构建了一个可以用于分析新兴国家金融自由化问题的动态银行挤兑模型。模型显示,长期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市场信息传播效率和市场信息加工的效率都将影响均衡的结果。另外,本文引入了排序法则和强均衡的概念。旨在说明,在每一轮的挤兑中,局中人得到的信号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均衡结果。结合新兴国家信息效率低的特点,理论结果表明(1)对于规范、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而言,银行对信息反馈的效率高,银行挤兑的风险小,且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也好;(2)对金融系统不发达的国家来言,市场信息较差,银行治理水平不高,情况正好相反。如果再一味地引入存款保险,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挤兑风险。 第三章的题目是《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资产贱卖与银行挤兑》。通过引入未来消费,本章把资产贱卖现象和银行挤兑问题放到一般均衡框架下考虑,联系起了自我实现的理性预期和流动性数量定价模型(cash-in-the-market model)。理论模型显示,市场融资和中介融资的资产类别对金融危机的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模型显示:一、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时候,中介融资生产的消费品的需求上升,则银行挤兑会伴随直接融资资产价格的下跌;若相反市场融资生产的消费品的需求上升,则银行挤兑初期直接融资资产价格反而会上升。二、随着银行挤兑导致的消费者的收入的减少,若消费者更偏好中介融资生产的消费品,则相应的中介融资资产价格波动会越来越小,而挤兑会越来越多;若消费者更偏好市场融资生产的消费品,则相应的市场融资资产价格波动会越来越大,而挤兑会越来越少。 第四章的题目是《有限理性,道德风险与国有银行改革——基于激励机制的视角》。结合新兴国家银行业普遍存在的有限理性问题,本章构建了一个国有所有权结构下的银行道德风险模型,用于探讨了如何在国有所有权结构和有限理性下,防止国有银行和国家具有实际控制力的银行过度冒险的问题。模型显示不同于私有银行,对国有银行而言,当社会投资需求旺盛时候,监管者应该减少对银行管理者的薪酬比率,增加投资失败时候的惩罚。针对目前的金融脱媒现象,模型显示:一、必须减少中小股份制银行管理层的薪酬,增加当银行投资失败时候的惩罚。这样才能减少通过理财产品和同业存款等方式流入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总量;二、在现有激励机制下,不应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否则只能鼓励中小股份制银行更多的冒险。 第五章的题目是《策略互补、金融深度与最优金融结构》。通过对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的分析,本章把金融约束,金融深化理论与协调博弈问题应用到了中国金融业改革问题上。本章主要结论是:金融机构的金融深度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匹配,而当前善于甄别标准化信息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深化过度。针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利率市场化和放松金融管制改革,模型显示由于大型金融机构深化过度,这样只能导致金融资源加速流向低效率的产业。持续优化金融环境,加大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金融业低效率的问题。 第六章的题目是《流动性储备、银行间同业存款与中国银行业改革》。本章构建了一个一般化的理论模型,讨论在社会流动性需求处于平稳状态时候,如何通过显性的公开市场操作价格,迫使银行选择合适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并结合2013年频频出现的钱荒现象和银监会对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限制,模型显示增加央行逆回购利率,提高银行的资金使用成本,才能增加金融系统流动性资产的总量。抑制银行间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增加流动性资产的总量。客观来讲,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增加本身就是银行规模经济的表现,它降低了单位资金的成本,提高了收益。从长期来看,大型银行有国家信誉作担保,资金总量明显高于中小银行。这时,同业存款可以弥补中小银行资金不足问题,减少存款竞争导致的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从资产类别上讲,中小型银行与大型银行融资项目上,存在明显的资产互补性。中小银行项目收益的提高具有正的福利外部性,这就增加了大型银行监督小型银行的激励。打击同业业务的确能够暂时减少资金通过中小银行流入地方债项目和房地产项目,但是其并不是中国金融业效率不高导致的。从根本上讲,通过调节收入分配,解决好地方债问题才是根本之道。 本文第七章的题目是《地方债、逆向选择和影子银行体系》。结合了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泡沫和影子银行问题,本章构建了一个带有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可以解释以下经济现象:一、在影子银行体系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存量M2持续上升,而另一方面GDP增长乏力;二、2013年以来,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但是并未见到相应的效果。模型显示,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政府债务融资和房地产融资对社会有效融资有持续的挤出效应。必须尽快解决持续上升的地方债务问题,改变金融机构和公众对地方债务不会违约的预期。否则,一方面金融领域的改革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如果地方债务在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持续增加,则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卖地收入支付债务,这时对有效融资的挤出效应会持续上升,这时会带来经济大幅下滑的危险。同时,第七章也从调节收入分配,提高金融业效率入手,探讨了解决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