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世界观、道德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人在“金钱至上”的思想影响下放弃了职业信仰,唯金钱马首是瞻,造成了当前职务犯罪犯罪率高居不下的局面。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了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了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了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了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我国专门设置了负责此类案件的侦查机关,以专业的侦查素质保证对犯罪的有力调查和打击。职务犯罪案件与其他种类的刑事案件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职务犯罪手法隐蔽,案外人很难发现犯罪的发生;犯罪主体可通过自身权力或职务之便将犯罪过程中形成的书面证据改造或销毁,导致实物证据较少。这些特点使得职务犯罪侦查中很多侦查方法都无法使用,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成为了推进侦查的重要依靠。在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的过程中,侦查人员实际是和犯罪嫌疑人进行着一场心理拉锯战。因此,审讯人员必须清楚认识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这对于采取适当的心理战术攻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提高审讯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在阅读和总结侦查心理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从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的各个阶段入手,探讨了在讯问过程中侦查人员如何使用相应的心理战术来引导嫌疑人供述。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文章写作的现实背景,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述了写作思路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职务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心理变化轨迹的简要介绍。基于对嫌疑人“趋利避害”心理的分析,提出了心理变化的四阶段即:试探摸底、抗拒相持、反复动摇、供述交待;并概括描述了各个阶段的成因和心理走势,指出了侦查讯问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第三部分为职务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各个阶段的具体心理状态分析和相应心理战术的介绍。在试探摸底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各类受审对象的人格特征和此时的心理状态的分析,介绍了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嫌疑人的心理战术以及错觉法的运用;在抗拒相持阶段,在对心理限制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对应的各类讯问心理战术;在反复动摇阶段,分析了犯罪嫌疑人的一系列心理表征,明确了强化其趋利避害心理和运用体面语言的方法来对其心理突破;而在最后一个供述交待阶段,重点从心理容量的角度提出了此时心理战术的运用,并结合职务犯罪案件中嫌疑人供述不彻底、翻供现象频发的现象给出了相应的讯问策略。本文把侦查讯问心理的研究集中到了对职务犯罪讯问心理的研究上,在明确职务犯罪与其他类型刑事犯罪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职务犯罪特点的讯问心理策略。在分阶段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应的心理技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策略方法。这样避免了以往的研究对讯问心理策略的探索与对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的分析截然割裂的问题,从而能够在结合犯罪嫌疑人心理发展轨迹的基础之上,提出更合理更有指向性的心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