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刘慈欣——中国当代著名硬科幻小说家,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斩获堪称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此奖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首次荣获,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增添了信心,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科幻界外译的深刻思考。近年来,学术界仅从规范理论、目的论以及女性主义等视角对刘慈欣作品的外译状况进行了研究,但鲜有对其翻译过程进行全面探究。相比之下,国内学者胡庚申首倡的生态翻译学可以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新思路。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以美籍华裔刘宇昆(Ken Liu)翻译的《三体》英译本为研究语料,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并揭示刘宇昆英译的一些特征和方法,为当前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和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作者首先从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探讨了《三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从“需要”和译者的翻译能力两方面论证了译者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其次,文章结合描述、文本细读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刘宇昆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在三个维度上的体现,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最后,通过对生态翻译学的适应和选择两个方面的结合,进一步剖析了《三体》的英译本。研究表明:(1)译者刘宇昆所生活的翻译生态环境包含源语言系统和目标语言系统,前者包括原作、原作者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语言文化风格;后者则包括目的语读者,及其文化传统和海外出版市场;(2)刘宇昆之所以做到充分适应《三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得益于他精湛的翻译能力和对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浓厚兴趣;(3)译者之所以实现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自由转换,得益于其尊重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关注目标语言读者,并根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现象灵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除此之外,原作中的大部分语言文化特征在刘宇昆的译文中得以保留,这样不仅令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市场需求得以满足,也最终使《三体》的英译本达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作者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三维”适应性选择等方面为当前中国文学外译提出了些许建议。本文既是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拓展,同时也是对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研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