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博霉素,是一类新的微管靶向抗癌药物,是目前癌症治疗过程中很有前景的替代药物。然而,埃博霉素也因其使用过程中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和较小水溶性而受到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研究探索了一种新颖的埃博霉素B递送系统。使用大肠杆菌菌蜕作为药物载体。菌蜕是细胞壁轻微损伤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空壳,它的表面结构保持完整,因此它能特异性的粘附到哺乳动物细胞。菌蜕制备的核心是对裂解geneE的稳定抑制和可控转录表达,基于温控质粒pBV220,构建了氨苄抗性温控裂解质粒pBV220-geneE. BL21 (DE3)-pBV220-geneE可通过升高培养温度至42℃来诱导基因E的表达,从而形成菌蜕,在升温诱导后30mmin活菌数开始降低裂解开始,约2 h完成。裂解完成后,细菌菌蜕的形成效率约为99.99%。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菌蜕BL21(DE3)形成的80-200 nm的裂解孔道主要位于菌体的两极或中间,并且菌体内不含内容物,进一步表明大肠杆菌菌蜕制备成功。利用菌蜕作为埃博霉素B的药物载体,然后用不同形式的药物来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MTT实验分别测定菌蜕搭载后的埃博霉素B和游离的埃博霉素B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菌蜕搭载后的埃博霉素B的细胞毒性是游离的药物的2倍(以药物连续处理48 h后对细胞的半抑制率计)。药物处理Hela细胞后,用FITC-V和PI双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染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水平。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相同的药物剂量作用下,菌蜕搭载后的埃博霉素B比游离药物更能引起细胞形态的变化。这一结果更直观的表明菌蜕搭载后埃博霉素B对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作用。随后,本文研究了分别用游离埃博霉素B和菌蜕搭载后的埃博霉素B作用Hela细胞后,上皮粘附因子(EpCAM)表达量的变化。利用荧光定量PCR来分析EpCAM的表达量,使用EpCAM基因作为目的基因,GAPDH基因作为管家基因。结果表明,游离埃博霉素B和搭载后的埃博霉素B作用Hela细胞后,细胞EpCAM的相对表达量均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但两种用药方式间无显著差异,菌蜕搭载埃博霉素用药的优势需要寻求更灵敏的指标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