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导管扩张症目前发病率上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5%,而且该病病情迁延不愈,许多患者在经历多次手术复发之后不得不选择切除乳房以达到治愈。但是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自发现该病以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假说:内源性或外源性原因造成乳管引流不畅,分泌物淤积,导致无菌性炎症发生;也有学者认为该病与激素失衡有关;较近的文献则考虑该病与本病与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分枝杆菌感染),吸烟有关。有学者发表论文应用经典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该学者率先使用抗痨药物治疗本病是因为参考了2002年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制定的有关肺外NTM(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软组织感染且形成长期不愈窦道的病灶,临床上可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以他推断该病也可能是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虽然药物试验足以证明该抗痨治疗有效,但是遗憾的是王祈教授一直未能检测或培养出结核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坚持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专家中主要以Dixon教授为代表,他坚持认为细菌感染是导致导管扩张症的重要因素,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导管扩张症患者的切除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发现主要致病为肠球菌,厌氧链球菌,金葡菌等;然而也有学者发表未能培养出细菌的文章,这不得不让人们思考乳腺导管扩张症与细菌感染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因果关系。实验目的本研究拟使用分支杆菌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分枝杆菌属,并使用16srDNA通用引物PCR扩增后测序经过序列对比验证细菌,以进一步明确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细菌学病因。对象与方法(1)结核杆菌检测实验组:选择2010年8月-10月于我院治疗新发5例导管扩张症脓肿期患者。于手术室无菌环境下切开皮肤,收集脓液,每例患者收集3管,共收集样本15管。16srDNA引物实验组:按照同样方法收集2007.2-2011.10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导管扩张症11例患者的组织或者脓液。连同分支杆菌实验组的5例患者的备用标本合并为16例标本进行16srDNA引物PCR实验组。(2)从我科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数据库筛选出不伴有导管扩张症的患者,与研究组16例患者按照年龄(±2岁)、就诊时间(±1年)情况按1:3进行配对,作为对照组。所有数据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3)分支杆菌培养实验组: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后接种于分支杆菌培养基,进行每周3次、为期8周的观察。分支杆菌PCR实验组:经过DNA提取、扩增后置于Lightcycler480PCR仪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16srDNA引物PCR实验组:设计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对PCR体系(25u1)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得序列与Blast系统比对,以明确细菌类型。结果(1)本次研究应用的分支杆菌培养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支杆菌结果均为阴性,初步断定5位患者的脓液及组织标本中不含分枝杆菌属细菌或者含有细菌量较少,低于两种方法检测阂值,故未出现阳性结果。(2)16srDNA引物PCR实验组每组细菌均出现阳性结果,测序序列经过Blast系统比对后分别为假单胞菌5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1.25%,未培养假单胞菌12.5%,耳炎假单胞菌6.25%),葡萄球菌6.25%,芽孢八叠球菌6.25%,坚硬芽孢杆菌6.25%,屎肠球菌6.25%,宏基因组文库的细菌25%。(3)经过统计学分析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中乳头内陷(p=0.000)和二手烟(p=0.009)出现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多因素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初步确定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分支杆菌细菌相关性不大,但是可能与其他细菌(如:假单胞菌属)有一定相关性,而且可能与乳头内陷及是否吸二手烟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