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勃郎特(1818—1848)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小说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杰作—《呼啸山庄》,有“我们现代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之称。一百五十多年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部神秘作品,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在帮助读者解读这部作品和了解作者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众所周知,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人们总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诠释。本文拟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阐释《呼啸山庄》中来自《圣经》中的原型。这些原型涉及小说的主题、人物、结构、意象和象征。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使用了《圣经》中的“失乐园”、“救赎”和“复乐园”主题。凯瑟琳和希克历夫的故事即他们丧失其“乐园”的故事。他们所丧失的是“爱情”和“生命”的乐园。与“失乐园”密切相关的是他们二人的“救赎”以及由“救赎”而获得的“再生”。与原型主题相呼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凯瑟琳,希克历夫也被塑造成《圣经》人物。凯瑟琳被描写成夏娃,由于受到诱惑而背叛自我并遭受惩罚。希克历夫的原形来自于亚当,由于凯瑟琳的背叛而从天堂来到多灾多难的人间,也象亚当一样把责任归咎于夏娃—凯瑟琳。但同时,凯瑟琳又被塑造成迷途的羔羊,因为离开自己的“乐园”而迷失了方向,一直在寻找回家的路。而希克历夫也变成了迷途的羔羊,因为不满命运的不公而进行疯狂的报复。两人在经过磨难之后,直到生命的终结才重返他们自己的“乐园”。在结构上,小说使用了《圣经》结构。凯瑟琳和希克历夫的生命历程符合如下的《圣经》模式:伊甸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除原型主题、人物、结构外,小说中还存在大量的原型意象与象征。在这些占主导地位的意象与象征中,以“梦、幽灵”为中心的这些原型意象和象征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在将小说与圣经原型联系起来的同时,艾米莉又有意改变了有关的圣经神话。本文作者将运用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来解读小说,并分析艾米莉是如何异化与这些原型相关的圣经原型的。这些原型不仅是小说的源泉之一,也是作品艺术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有效地凸现了作品的主题。通过对原型的使用和置换变形,艾米莉表达了她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道德、基督教以及男权文化的批评与抨击。这种创造方法和目的解释了在她作品中出现的反基督的基督徒形象,也是艾米莉天赋与创造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