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莓(Blueberry)是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 spp.)植物中蓝果类型的统称。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或小灌木树种。单果重为0.5-2.5g,果肉细腻,种子极小,甜酸适口,具有清爽宜人的香气,己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堪称“世界第三代水果之王”。在寒温带开展蓝莓种植,特殊气候条件决定种植品种只限矮丛和少数半高丛蓝莓。由于这些蓝莓品种对土壤条件的特殊要求和本地土壤特性导致人工栽培遇到很多难题,许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因此本研究针对现实栽培中的直接限制技术——土壤调酸和营养调控展开研究。对寒温带常栽品种——美登(Blomidon)和北村(Northcountry)开展土壤pH值适宜范围盆栽验证试验。在其它因子确定的情况下,研究蓝莓对不同pH值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寒温带条件下美登最适的土壤pH值范围4.0-4.5;北村最适宜的pH值范围4.5-5.0。研究硫粉、酸性肥料、有机物料(松针等)综合配比和施用调节,使土壤pH值长期处于最佳区间范围。对土壤有效态养分元素状况、蓝莓植株表观和植物体元素状况进行检测和综合分析,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确定寒温带土壤pH值综合调控方法为:pH值降低一个单位应施入1600kg/hm2硫粉,全园均匀施用后整地;挖掘宽0.5m,深0.2m的沟槽,将腐熟的松针和松树皮以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后,与原土的体积比30%:70%回填定植沟穴;按照300kg/hm2施入生理酸性肥,作为底肥。利用沼渣、菌渣、松树皮、木醋、草炭等地产基质进行理化分析,研究不同组合和配比进行土壤改良。对不同组合配比的基质开展理化性状分析,进行理论评估;开展田间试验,在栽培过程中跟踪检测土壤理化性状,结合植株外观形态生长状况和植物体养分含量分析开展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草炭、沼渣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基质;与对照相比,各混配基质均表现显著差异,多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状,能满足蓝莓正常生长要求;土壤改良的最佳基质体积比为:草炭:沼渣:大田土为2:1:1或草炭:沼渣:树皮:大田土为1:1:1:1,并需结合施肥、水热条件等相关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