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抗战初期为大背景,探索武汉的社会教育,以期在教育方面完善抗战初期武汉的社会面貌,并阐述战争冲击下社会教育事业的应对与转变。武汉在抗战初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在抗战爆发、南京陷落之后,九省通衢的武汉随着中央党政军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进驻,成为了抗战初期的战时首都,直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这一时期,在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组织和领导下,在教育文化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下,武汉进行了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抗战初期为大背景,探索武汉的社会教育,以期在教育方面完善抗战初期武汉的社会面貌,并阐述战争冲击下社会教育事业的应对与转变。武汉在抗战初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在抗战爆发、南京陷落之后,九省通衢的武汉随着中央党政军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进驻,成为了抗战初期的战时首都,直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这一时期,在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组织和领导下,在教育文化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下,武汉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作用于武汉一地,更辐射全国,引导和推动着战时教育在全国的开展。本文首先对战前武汉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追溯,再就战时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其中,对武汉在战时的主要社会教育实施机关:民众教育馆,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并且就武汉战时社会教育的形式,战时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与电化教育在武汉的具体活动进行了论述。这些社会教育机关与教育形式,构成了武汉战时社会教育的主体内容。最后,本文对抗战初期武汉的社会教育事业的特点与影响进行总结与探析。本文将视角放在抗战初期武汉的社会教育上,不仅是因为武汉在抗战初期所处的重要地位,也是由于社会教育普遍地作用于成年民众,在战时能更加迅速地教育民众组织民众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潮流之中,较大地动员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十七年”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社会主义电影范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而知识分子,在“十七年”电影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转型路上所遇到的一系列挫折;银幕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一面镜子,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观照对象,试图梳理这一形象在“十七年”电影中的发展
动作作为生命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在个体乃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有关精细动作的定义为:个体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除了会受到自身生理发展成熟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3~6岁幼儿最常接触到的外界环境便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环境。父母作为家庭环境的主导者,其自身对儿童动作发展的
诗歌较少使用词汇衔接,而衔接是语言表层结构的连贯,深层结构的连贯才是语篇连贯的决定因素。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含有较为丰富的动物隐喻,其在推进情节,渲染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前人研究,以长诗中的动物隐喻为语料,根据概念隐喻的性质,从认知角度探讨三个问题:1、长诗的语篇连贯是如何通过隐喻的系统性所获取?2、长诗的语篇连贯如何通过单一隐喻内部的连贯性获取?3、长诗的语篇连贯是如何通过
流动儿童群体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从农村或乡镇迁移到大城市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影响是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父母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特性,指在面对困境后所保持良好的功能性和获得发展,其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将起着中介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立嗣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弥补自然子嗣继承缺憾的主要方式。由于立嗣有着不同于亲子继承的处理机制,这些特殊的案例,反而可以作为一个观察亲属关系、社会网络及日常生活秩序的窗口。闽中山区现存大量立嗣文书,为我们理解立嗣的具体过程及个体家庭的特定需求提供了较为真实、详细的资料。本文在梳理福建立嗣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闽中山区的立嗣文书、族谱与田野调查资料,探讨福建立嗣习俗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对民间秩
情绪刺激是否影响内隐记忆的结论存在争议。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当情绪刺激在资源被充分的情况下加工,表现出情绪的自动加工模式,即使在被掩蔽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相同的模式。然而有证据指出,如果存在高负荷的认知操作,对情绪刺激的其余信息则无法加工,此时情绪刺激的加工受注意资源影响。那么在考察情绪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时,必须将注意资源纳入研究范围。实验材料所采用的情绪词汇只存在消极词汇,首先积极情绪词相比与消极词吸引
本文根据村庄受上级的关注程度,将村庄分为“重点村”和“一般村”,本文主要关注“一般村”项目治理的实践效果,分析两个均为“一般村”的村庄为何会产生不同的项目治理效果。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即治理目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来展开分析项目善治的实现。首先,治理目的应以村民需求为基础实现村庄的公共利益,正式行政的正面引导避免了项目供给与村民需求发生偏离,也瓦解了分利秩序。其次,治理主体多元化并意识到各自的责任,公
疼痛共情作为共情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对他人疼痛的感知、体验和情绪反应,也就是“感同身受”他人疼痛。疼痛共情与共情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理论发展历程,理论发展经历了知觉动作模型、认知模型、神经认知加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晚期评估模型。现在学者们都更加认可从认知和情绪的共同作用上探讨疼痛共情,认为简单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都是片面的,而疼痛共情应该是两种加工并存且相互协调的产物。疼痛共情的研究中存在的内群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原因,许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时,把孩子留在家中。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里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心灵迅速发展,也是性格情感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使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从而使这些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学习压力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