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干扰物TCDD与PCBs联合暴露复合效应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是我国广泛存在、危害效应十分严重的环境与食品污染物。目前,EDs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安全卫生问题之一,特别是其联合暴露的复合效应更是令人担忧。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和多氯联苯类(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化合物是典型的EDs,由于它们广泛分布并共存于环境中,具有可生物蓄积、难以降解、远距离迁移及高毒等特性,已成为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有关EDs的危险性认识及相关毒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单一污染物的效应,且研究手段仍主要沿用传统的毒性评价方法,而对于它们联合暴露的复合效应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我国多种EDs共存污染的现状,应用新技术开展对多种环境与食品污染物复合毒性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毒理学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将代谢组学技术与传统毒性评价技术相结合,对我国环境污染中危害较严重的内分泌干扰物TCDD与PCBs联合暴露的复合毒性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复合效应作用模式及作用机制,寻找复合效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并探讨代谢组学技术在EDs复合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首先,建立针对EDs毒性研究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采用2×2析因设计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PCBs单独染毒组(Aroclor1254 10 mg/kg)、TCDD单独染毒组(TCDD 10μg/kg)和联合染毒组(TCDD 10μg/kg+Aroclor1254 10 mg/kg),每组5只。灌胃染毒,每天1次,连续3 d。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染毒前、染毒过程中每天24 h的尿液,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建立特征代谢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进行的PCA分析结果显示,各样本基本集中分布于得分图的椭圆形(95%置信区内)的4个区域,各染毒组大鼠尿液代谢组轨迹能够明显地与对照组分开,单独与联合染毒组大鼠尿液代谢组轨迹也能明显分开,提示各组大鼠尿液的代谢组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研究表明,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表征和描述TCDD与PCBs联合暴露导致的代谢变化,并能对其复合毒性效应进行说明,表明已成功地建立了基于~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代谢组学方法的灵敏性优于传统毒性评价方法,该技术用于EDs复合效应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所建立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结合传统毒性评价方法对TCDD与PCBs联合暴露复合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观察联合暴露后大鼠尿液的代谢模式的变化及其与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寻找复合效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探讨TCDD与PCBs联合暴露毒性效应机制。SD大鼠每天灌胃染毒1次,连续6 d。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测定~1H NMR谱,并进行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和组织氧化损伤检测。结果表明,各染毒组大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表现为:体重下降、脏器系数与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组织发生氧化损伤,这些毒性效应在联合染毒组表现更为明显。运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TCDD与PCBs联合暴露对大鼠尿液代谢产物谱影响的结果表明:各组在不同染毒条件下的代谢模式可明显区分开,自染毒第一天起,各染毒组大鼠的代谢组就明显偏离对照组和染毒前的代谢组成分,且各染毒组的代谢组轨迹不同,提示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大鼠尿液~1H NMR谱改变及其相对位置与其毒性呈较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两种评价方法结果的对比,可发现不同染毒代谢组的改变以及毒性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组的改变均与常规毒性检测指标相符。尿样~1H NMR谱PCA分析结果表明,大鼠尿液中2-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酸、肌酸、乳酸、N-氧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马尿酸、2-羟异戊酸、牛磺酸、二甲胺(dimethylamine,DMA)、肌酐、葡萄糖等代谢产物水平在染毒后发生了改变,且联合暴露组的改变更明显。这些改变了的代谢成分可能成为研究复合毒性效应候选生物标志物。另外,提示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三羧酸循环的能量代谢异常以及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有关。进而对TCDD和PCBs联合暴露复合效应的作用模式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SD大鼠每天灌胃染毒1次,连续12 d。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取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组织脂质过氧化和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 1A1(cytochromeP450 1A1,CYP1A1)、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CDD与PCBs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引起明显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动物体重明显下降、脏器系数与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组织发生氧化损伤、诱导组织CYP1A1和HSP70蛋白高表达,且这些毒性效应在联合染毒组表现更为明显。通过芳烃受体诱导组织CYP1A1高表达,导致氧化损伤在TCDD和PCBs复合毒性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e,GSH-Px)、CYP1A1和HSP70蛋白可能成为TCDD与PCBs复合毒性效应的候选分子生物标志物。析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CDD与PCBs的复合效应很复杂,在本实验条件下,对于不同的毒性评价终点联合作用模式表现不一,既有相加作用,又有协同和拮抗作用。综合本研究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区分不同毒性作用机制的代谢表型,代谢组学技术用于EDs复合效应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②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常规检测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具更多优势。③TCDD与PCBs单独及联合暴露均可引起大鼠毒性效应,联合暴露的复合毒性效应更显著。④TCDD与PCBs复合效应的作用模式复杂,主要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⑤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传统毒性评价方法筛选出了一些复合效应候选生物标志物。⑥通过芳烃受体诱导组织CYP1A1高表达,导致氧化损伤在TCDD和PCBs复合毒性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复合毒性效应可能还与线粒体功能受损、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以及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谢紊乱有关。
其他文献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框架构建应以立足延展性、凸显主体性、加强实践性和注重互动性为原则,结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包括专业基本情况、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科研
通过分析承钢氧化钒生产工艺及钒三废治理现状,提出氧化钒的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是实现钒产业关键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今后钒产业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所在,开发高效、环保的提
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对云南出现呼吸道疫病的57个鸡场进行H9亚型禽流感检测的基础上,选取石林和楚雄2个H9亚型禽流感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从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
气缸套是柴油机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承受高温、高压的冲击和活塞环的往复摩擦,工作环境恶劣,磨损较快且易产生拉缸现象;尤其随着柴油机功率密度和转速的提升,对气缸套的耐磨性和强
切削颤振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本文针对车削和铣削两种加工方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建立了单自由度线性车削颤振模型的运动时滞微分方程,根据运动方程计算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自由基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与Aβ、tau蛋白相互作用促进老年痴呆的发展。多数研究表明,适宜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脑内SOD、CAT等抗氧
钢材切割问题在建筑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好的切割方案不仅能使原材料的利用率增大,损失减小,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针对5000mm、7000mm的两种钢管进行
本文以碳酸铈为铈源,以硅溶胶为硅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出CeO2-SiO2复合抛光粉前驱体,再经过煅烧后得到CeO2-SiO2复合抛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Zeta电
随着科技发展及生产需求的日益渐增,挤压材朝着大型整体化、尺寸高精度化、复杂多样化等方向发展,生产加工和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已延伸到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及军事等多个领
旬阳多金属矿由构造—盆地—地层—岩性—时代"五位一体"控制;属热水沉积—改造型,形成不同矿区差异明显矿床,具有较大找矿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