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土壤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的源汇效应越来越受关注。经济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研究者对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此,开展区域果园土壤有机碳碳库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泉州市永春县为研究区域,根据2010年永春县果园020cm深度土壤的443个实测数据和1982年土壤普查的果园土壤剖面数据,以及1:50000的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等图形资料,用克里金插值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估算了两个时期永春县果园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了28年间土壤碳库的变化。最后,根据估算结果对县域种植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固碳潜力作出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Kriging插值对2010年果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分析表明,果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分布趋势大致相同,均有多个高值中心,这些高值中心集中在达铺镇、玉斗镇、湖洋镇中部、东关镇东南部及一都镇东部,东部边缘局部地区土壤也有较高的碳含量,苏坑镇、吾峰镇、五里街镇、石鼓镇、介福乡等乡镇有机碳含量较低。2、通过对果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全氮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5),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关系密切;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55),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越高,其中易分解的活性有机碳含量也越高;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4),表明含氮量高的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迁移和转化,从而对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产生一定影响。3、永春县果园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1982年及2010年果园土壤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21 kg/m2、4.17 kg/m2,后者比前者增加了88.7%。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2010年果园土壤有机碳密度以暗红壤最高,为4.42 kg/m2,而1982年以黄红壤最高,为2.38 kg/m2。从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的年均变幅来看,砖红壤性红壤有机碳密度的年均变幅最高,为9.11%,粗骨性红壤的年均变幅最低,为6.71%。从区域分布来看,2010年果园土壤碳密度以一都镇最高,为4.69 kg/m2,而1982年以下洋镇最高,为2.78 kg/m2。从不同乡镇土壤碳密度的年均变幅来看,一都镇年均变幅最高,为9.03%,外山乡年均变幅最低,为4.83%。4、永春县果园土壤碳储量的变化。28年来永春县果园土壤有机碳储量从4.69×104 t上升至7.43×105 t,年均增加2.49×104 t。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2010年和1982年果园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以红壤最高,分别为3.49×105 t、2.20×104 t,年均增加1.17×104 t,紫色土土壤碳储量最低,分别为153 t和10 t,年均增加5.1 t。从不同乡镇来看,2010年和1982年果园土壤碳储量均以湖洋镇最高,分别为1.4×105 t和9268.47 t,年均增加4670 t,以呈祥镇最低,分别为1184.55 t和71.08 t,年均增加40 t。5、县域果园种植利用条件下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永春县果园土壤固碳潜力空间分布不均匀,苏坑镇、吾峰镇、五里街镇、石鼓镇、介福乡等区域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从土壤类型来看,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固碳潜力分别为38842.07 t、1689.38 t、-25.22 t和23602.54 t。从永春县观测情况分析,果园土壤总固碳潜力为64108.77 t,有很大的增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