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研究性教学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举措,已成为国内外高教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高校都大力提倡研究性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如何有效推进国内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研究从搜集大量与研究性教学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入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对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内蕴及其特征进行界定;并参照国外比较成功的研究性教学形式,对国内研究性教学在课内与课外环节中的实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与此同时,通过听课和随机访谈,在对东南大学教学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师生自行编制问卷,以东南大学为例随机发放,进行了匿名调查。调查表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情况总体不尽如人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师存在认识上有失偏颇,心理上不适应,具体操作上组织不到位,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关注不够、指导不够等问题;二是学生存在重考试轻能力、缺乏主动性和时间与精力不足等问题;三是学校存在对研究性教学的培训不到位,对教师的考核不关注其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对学生的考核不关注其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班级规模过大、生师比过高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学与科研的失衡、教师与学生的疏离、课内与课外的脱节、知识与能力的偏颇。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努力构建教学与科研的共生机制,设立有利于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政策制度;大力凸显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文化氛围;有效拓展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关系,构建有利于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学体系;切实密切教研与教改的互动关系,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和水平:以此形成一套全方位、系统的机制有效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