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一个常见证型,是中医“证”的研究的重要内容。动物模型对进一步研究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新药开发及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水通道蛋白表达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探讨脾胃湿热证的水通道蛋白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对脾胃湿热证生物学基础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脾胃湿热证的整体研究水平。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取病证结合、以药测证的造模方法开展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复制研究,观察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并对照观察了清浊安中汤对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 一、文献研究 通过对古文献回顾性研究,认为古代医家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起于《黄帝内经》,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温病理论的发展为脾胃湿热证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湿热内生。 脾胃湿热证研究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临床诊断标准较多;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研究尚不多见,目前还没有出现较好符合脾胃湿热证属性的动物模型;目前脾胃湿热证研究涉及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炎症、幽门螺杆菌、胃肠动力学、免疫、细胞内能量代谢、胃肠激素、微生态等多方面,研究范围较大,涉及病种多,对脾胃湿热证开展了较全面的探讨。 二、临床研究 证属中医脾胃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清浊安中汤治疗组30例,西药标准治疗30例。治疗结果:二种治疗方法均对脾胃湿热证患者有显著疗效,总体疗效二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清浊安中汤治疗组对舌苔黄腻、胃脘痞满、胃痛便溏、纳呆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对胃胀、胃痛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胃粘膜炎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清浊安中方和西药三联治疗对H.Pylori均有较好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