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在朱子哲学思想中占有枢纽性地位。此“心”虽具仁义礼智,但不具有道德本体的含义,而为一知觉经验之心。本文把“心”做整体研究而非仅对“心”各个功能做孤立考察,志于揭示“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厘清“心”的知觉、思虑、情、道德意识活动等功能的作用、根源以及内在关联,并探究朱子如何在意识活动中确立仁义礼智的伦理价值。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探究朱子心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根据朱子对《中庸》、《孟子》的诠释,可见朱子已并非完全循其原意而更侧重于对两者心性概念的吸收与改造。从实际问题而言,朱子认为“人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在程颐处已经解决,但学界还存在着把感觉当做仁、把事物当做“心”、把情感当做仁、只讲心与性而不讲情等问题而并未彻底厘清心性情三者关系。第二章阐释心具仁义礼智的论证路径及“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朱子论证心具仁义礼智有两种途径:一是人性路径,用理气解释性善本质和现实的差异性问题;一是天人路径,通过论说天地之心与人心的共通之处,为仁谋求宇宙论的证明。第三章考察朱子对“心”之功能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意识活动中确立仁义礼智的伦理价值。本章主要有以下发现:心有知觉、思虑、记忆、情、主宰、道德意识活动等互相关联的功能,并以主宰之能为尊;知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知觉包含具体思维、情感;朱子在划分思虑与情感的界限时,把情的外延进行了扩大;“心”仅为一身之主宰而无主宰天地万物的含义;道心是道德意识活动,并且朱子肯定道德意识活动及善情的发出与仁义礼智有必然性关联。第四章对朱子心论进行评价与反思。笔者从“心”的功能、“心”与性的关系、“心”与修养工夫论的关系等角度做一考察,认为“心”在朱子思想占有一枢纽性地位。同时笔者认为朱子以“心论”为武器,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佛教予以排斥,重振儒家义理而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使命自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把“心”的诸多功能统合成整体看待,并非仅对“心”的各个功能做一孤立、片面性考察。其二,关于四端与七情的根源,朱子持有两种看法:一是“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一是“七情分配四端”。笔者在考察后认为两论均不能自洽,但可以肯定“四端是理之发”、“爱是理之发”、“喜怒欲是气之发”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