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区深剖面土壤水和氮素来源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h50470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不饱和区深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显著影响土壤水和氮素运移过程,进而导致土壤水和氮素来源存在差异。前期研究仅聚焦于水分亏缺和硝态氮(NO3--N)累积现象,深剖面土壤水和氮素来源示踪方面研究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植被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需要。为此,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为研究区域,采集降水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深剖面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含水率、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探讨深剖面土壤水分特征、来源和补给机制;分析硝酸根(NO3-)和氮氧同位素,探讨深剖面土壤NO3--N分布特征、来源和地下水潜在污染风险;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小波分析法,甄别土壤水和氮素运移的主控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剖面土壤水分特征和来源具有显著影响。与农地和草地相比,灌木地和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出现土壤水分亏缺,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这主要与根系的过度吸水有关。活塞流主导土壤水运动过程。雨季的极端降水是深层土壤水的主要来源,且不同样地可被不同强度的降水补给。具体而言,草地和农地可能被小降水事件补给;而林地和灌木地则主要受夏秋暴雨补给。与农地和草地相比,灌木地和林地的蒸发作用较低,降水补偿较高,土壤水主要由同位素贫化的雨水补给。然而,灌木地和林地的补给速率较低,甚至几乎为零,这主要归因于根系吸水作用,即蒸腾作用。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剖面土壤氮素特征和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土壤NO3--N剖面均呈抛物线型,可反映氮肥施用历史。最大累积量剖面随土地利用变化而改变,但均未超过10 m,贡献率介于20~30%。氮肥是土壤NO3-的主要来源(30~66%),说明硝化过程主导土壤氮循环过程。根据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峰值深度之上、附近和之下的NO3-分别来自大气NO3-、合成氮肥以及土壤有机氮和粪肥。有限的反硝化作用可使土壤NO3-在深剖面长期存在,不断向下淋溶至地下水。补给速率主导NO3-运移过程。土壤NO3-的估计停留时间约为270~620年。深厚黄土层中的“氮肥炸弹”长期威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在调整施肥策略时应被充分考虑。3.深剖面土壤水和氮素运移的单一和复合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深层土壤水分变异性较大,多集中在大尺度和中尺度。与气象因素相比,土壤水运移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具体而言,砂粒和磁化率是最主要的单一影响因素,其联合作用也与土壤水分的相干性较强,多集中在大尺度。磁化率与容重在3~13 m相干性较强,显著影响土壤水运移过程。深层土壤NO3-的变异性较强,特别是6 m以下。具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和p H是最主要的单一影响因素。土壤含水率-p H-土壤有机碳的联合效应对土壤NO3-的影响较为显著,也多集中在大尺度。土壤含水率显著影响氮素运移过程,p H和有机碳显著影响氮素转化过程。本研究分析陕北黄土区深剖面土壤水和氮素来源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发现林地和灌木地存在土壤水分亏缺,仅受夏秋暴雨补给,但由于根系吸水作用较强,补给速率偏低;不同样地土壤NO3--N均呈抛物线型,氮肥是土壤NO3-的主要来源,且土壤NO3-可在深剖面中长期存在;砂粒和磁化率显著影响土壤水运移,而土壤有机碳和p H显著影响土壤NO3-运移。研究结果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肥力贫瘠,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空间分布不均,微生物生态系统恶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变化,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与土壤性质高度相关,并参与有机质代谢,从而影响养分有效性、积累和矿化,可作为衡量土壤养分状况和元素失衡的综合指标。据此,本研究在黄土高原5个小流域不同地形(侵蚀和沉积)设置有植被和无植被试验小区,测定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
作物中硒含量取决于土壤中硒含量和/或土壤硒的有效性,查明影响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是采取针对性的农艺措施进行生物强化进而改善人体硒营养状况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广西酸性红壤和陕西碱性塿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并测定了土壤样品及对应作物(大白菜、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采用地统计分析对两个地区的土壤-植物体系中硒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土壤有效硒的分布差异及其与植物硒含量间的关系,评价了连续浸提法对
本文研究了具有非线性阻尼的Berger型方程的解在时间依赖空间中的渐近性行为.ⅰ)研究具有非线性阻尼的Berger型方程:(?)时间依赖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性.由于非线性项以及基尔霍夫型的非局部项(M(‖▽v‖2)△u)的存在,上述方程解的紧性的验证成为难点和关键.为了克服困难,我们建立了方程对应的解过程{U(t,τ)},并且运用渐近先验估计技术和收缩函数方法验证了过程的紧性.最终证明了时间依赖全局吸
小麦条锈菌是威胁全球小麦产量的重要活体营养专性寄生菌之一。目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菌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但是随着毒性小种的快速变异,生产上的抗病品种很快“丧失”抗性。对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来说,某些感病基因缺失或突变后会打破寄主与病原菌之间建立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的再建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感病基因缺失或突变后会产生更加持久和广谱的抗性。对感病基因的研究能够丰富植物抗性改良的基因
近20多年我国北方磷肥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磷素大量累积,土壤有效磷含量极大提高,但由于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很低,要实现“减施增效”目标的前提在于摸清北方土壤磷库形态特征且探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形态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Tiessen改进后的Hedley分级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北方代表性作物体系下不同土壤类型的无机磷与有机磷在耕层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变化规律。运用简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了
稻瘟菌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真菌病害,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限制了水稻的产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探明稻瘟菌的致病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控制技术是未来稻瘟病防控的重要方向。稻瘟菌的侵染过程受到胞内MAPK信号通路的精确调控。其中Mps1信号通路介导了稻瘟菌附着胞对寄主表面的穿透,是决定侵染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关于Mps1通路的功能已有大量报道,然而却主要集中于几个基因上,尚不足以全面揭示
盐渍化土壤在我国尤其是西北广泛分布,受盐分影响,盐渍土壤中养分尤其是磷素,利用率低。本研究以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三种活化材料(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与磷肥配合施用,每种材料设置三个水平(生物炭:TBC1、TBC2、TBC3;生物炭配合草酸:TOA1、TOA2、TOA3;生物炭配合柠檬酸:TCA1、TCA2、TCA3),同时设置一个对照(CK-只添加磷肥),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和盆
线性码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线性码的构造问题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一直以来是纠错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目标;特别是关于低重线性码的研究在线性码研究中至关重要.具有较低重量的线性码性能良好且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比如在组合设计和秘密共享方案等中都有很重要应用.线性码的重量分布中包含了很多关于码的基本信息.然而,对于一般的线性码来说,确定该线性码的最小重量是相当困难的,仅有很少的一部分非
相依随机变量序列在统计研究、金融分析、随机过程理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几类相依随机变量序列概率不等式的基础上,探究了这些随机变量序列的完全收敛性、大偏差,同时给出了其中一类特殊序列的强大数定律.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在NSD序列和END序列概率不等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完全收敛性,并且在(?)E|Xi|p=O(np)条件下,给出LNQD序列的大偏差.(2)给出了WOD序列的指数不等式.(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学者提出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土壤微生物呼吸会产生热适应性以减缓其呼吸量的升高。土壤酶作为土壤呼吸的限速步骤,其活性的变化是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的机理之一。基于此,本论文选取我国不同气候带五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并进行实验室模拟增温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温度(10℃、30℃)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观察其热适应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