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近几年来,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和欺负行为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然而,蓄意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的攻击行为由于它的隐匿性经常被大众所忽略。关系攻击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社会适应困难,对学生身心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具有潜在的伤害本质。近年来,关系攻击的研究针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居多,本文以小学生为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攻击与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关系攻击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几年来,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和欺负行为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然而,蓄意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的攻击行为由于它的隐匿性经常被大众所忽略。关系攻击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社会适应困难,对学生身心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具有潜在的伤害本质。近年来,关系攻击的研究针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居多,本文以小学生为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攻击与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关系攻击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地区某三所小学选取了2,4,6年级的共420名小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396份。使用《关系攻击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父母依恋问卷》(IPPA)。然后采用SPSS22.0和PROCESS对数据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结果:
(1)父母教养方式不存在生源地差异,p值为0.292;关系攻击,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2和0.007。
(2)亲子依恋与关系攻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为-0.047,p<0.01;亲子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负相关,r值为-0.375,p<0.05;关系攻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为0.381,p<0.01。
(3)父母教养方式在亲子依恋与关系攻击之间产生部分介作用。
研究结论:
(1)亲子依恋、关系攻击和父母教养方式年级差异显著;关系攻击和亲子依恋生源地差异显著。
(2)小学生亲子依恋、关系攻击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两两相关。
(3)父母教养方式在亲子依恋与关系攻击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时代里,通过各种媒介,信息快速的传播着,其中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冲击作用。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使用新媒体时会受其传播内容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全面,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加之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弱化,责任担当的行动力缺乏。因此,探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情感和意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
当前,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在高校的高速发展与迅速普及,网络技术在校园的日益渗透,高校网络舆论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平台不仅成为师生沟通互动、表达诉求、参与学校公共管理的重要载体,而且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舆论方向,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等重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缩影,它也正在经历着国家改革阶段各种思想观念冲击的总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传播党和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在语言、逻辑和实践三个要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对理论内容经过反应与认知、理解与选择、融合与建构、体验与强化四个阶段,通过知-情-信-意-行的心理演化,终由情绪调整走向情感定向,实现对思想政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学习、领会,进而阐释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科学内涵、主要特点和价值意蕴,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
在当今复杂且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之路显得尤为艰难。一些企业通过尝试管理决策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增强了自身的硬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仅凭管理者的个人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企业需要员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参与到组织决策和管理中来,为组织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在企业实践中却出现员工建言并不踊跃的情况。员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阶层的不平等维持模型认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持有不同的合法化信念,进而会对社会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社会阶层与再分配意愿及其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可以了解不同阶层表现出再分配意愿差异背后的心理根源,对此施以有效的干预,推动再分配政策落实。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 研究一采用2017年中国
前人的研究证明,矛盾性别偏见中的善意性别偏见,能够显著预测对女性群体提供的依赖定向帮助。但在群际帮助中,人们采取依赖定向帮助还是自主定向帮助还与具体的情境和亲密关系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所持有的矛盾性别偏见对依赖定向帮助的影响,以及男女擅长情境和亲密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其中,在研究一中,我们首先编制了一份新的帮助意愿问卷,包括人们刻板印象中男性擅长情境和女性擅长情境。然后使用问卷法来测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精神分析领域发生了一种主体间转向,即从单人心理学范式走向双人心理学范式。现如今,主体间取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主体间视角为基础,借鉴现象学、古典实用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等资源,提出心智三层级模型(内心维度)和双人互动的多重交流模型(人际维度),尝试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整合与重构。 在内心维度上,人与世界的直接互动为依赖于表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趋于复杂化。为了提高在此种情境下追求目标的绩效,个体通常会组成团队来增大成功的机率。此时,集体心理资本就会对团队或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探索集体心理资本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复杂问题解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探索集体心理资本形成过程,为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孝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重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提供了文化依据和伦理基础。成年子女是赡养老人、践行孝道的主体力量。但由于承担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以及具有的时间、经济等资源的有限性,成年子女在尽孝时经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孝道困境。“孝而不盲顺”的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当权益。这一原则既符合正统儒家孝道思